[灌水]被3.1+AI 百般凌辱的同学可以试试OOOOWEEEE这个地图

[这个贴子最后由躲雨的小猫在 2005/09/30 12:03pm 第 5 次编辑]

量子:明明自己皮厚,还有脸反咬一口?士兵有士兵的行进速度,坦克有坦克的行进速度,潜艇有潜艇的行进速度,潜艇的正常速度就是那么几节的微速前进,要高速还不如浮上水面开快车。一种武器单位的移动中开火,当然是取其通常的速度而非极限速度,否则,你大可以无赖地只承认以百米赛跑的冲刺速度边跑边开火才叫移动中开火,把边走边打说成是象树桩一样钉在那里静止开火,无耻到这种地步的话,我也无话可说。就现在上海的交通状况,你从人民广场开车到徐家汇,根本没有一分钟是全速行进的,那你的意思是——你的车根本没动?谁跟你谈游戏的?我一开始驳斥的就是你所谓真实军事中静止射击为上的谬论。
另外,为某小白把飞机的作战侦察距离混同于潜艇而寒一个,只见过飞机要测定几百公里外的敌机以便发射导弹,没见过潜艇要测定几百公里外的潜艇以便发射鱼雷的,这潜艇的作战距离比航母战斗群的控制半径还狠,怪不得有人说航母过时了。
----------------------倒不知道谁倒打一耙反咬一口?谁告诉你“潜艇的正常速度就是那么几节的微速前进”?我看你yy得不行。前一段时间洛杉矶级撞山事件,其航速就为30节。你自己换算一下30节相当于时速多少公里本人不负责初级教育。最先进的核潜艇巡航速度下的噪声值就是70分贝上下,你大可以无赖地认为在这种速度下声纳也能正常工作。“象树桩一样钉在那里静止开火”也是你yy出来的,从头看到尾可以发现yy得最厉害的正是你自己,你yy得厉害当然话也说不出来了。我才懒得跟你谈游戏你以为我跟你谈?我只是提到游戏供众人参考而已。而我一开始就声明我所说的是客观事实,只是你自己喜欢yy一些谬论。某小白又开始幻想出一个飞机作战距离出来。被动声纳探测距离视噪声而定,最远可达120海里以上,自己去换算。你是不是又开始以为探测距离等同于射程了?还航空母舰呢……

量子:谁是真正的朽木不言自明,你举来的作战手册,选择交替跃进很明显是为了射避火力,就好象现在虽然空运更快,但国际贸易大多选择海运,因为后者便宜,但你不能就此认为海运比空运更快捷。选择静止射击一是为了提高准确性二是为了射避敌方火力,且不说将来随着火控系统的发达移动射击命中率会有飞跃式的进步,士兵在地面战有地形起伏的影响,所以在被压制在某处时,选择静止射击是迫不得已,否则就正如奥马哈海滩的情况,只有“死人和将死的人”会留在原处。你的二战思维和十八世纪思维毒害了你的战术观念。要是听信了你的话,铁道游击队练的飞车上的枪法就素那浮云,完全是误人子弟。马家军也应该下马射击,红军就不会吃那么大亏了。把为情势所迫选择的下策当作王道,这就是小猫式的白痴逻辑。

-------------------------当然不言自明,只是某人还不自知。我什么时候说“留在原处”?这个是不是又是你yy的?还什么二战思维,还什么毒害,那美军作战手册可是现代高科技战争的作战手册!还有什么比不愿动手的小白更小白?你也知道被压制在某处迫不得已,都不得已地躲避火力了还行进间射击?你别告诉我接敌的时候敌军一枪不发等你接近……没什么好多说的,看作战手册,上面把受到火力压制和没受到火力压制,以及什么时候可以行进间射击都描述得很清楚。这不需要拿什么“要是”的所谓逻辑,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量子:无知的猫啊,我劝你去详细看看库尔斯克的文章,看看是否如你天方夜谭式的空想,T—34是绕到侧后停下来慢慢开火的?一场高速相对而行的钢铁碰撞被你说成这样,真为那些苏德军人悲哀。德军什么时候被绕到侧面的?你YY的?这样说吧,要是德国人在普罗霍罗夫卡被苏军绕到侧翼的话,我自动认输,要是没有,你干脆回家挖个坑把自个埋了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举例不说全的道理,因为总有那么些一知半解的白痴,自以为读了几篇文章就可以跟我来谈军事历史,往往就中了我的陷井,包括有些论坛的常青树不倒翁,照样败在我的手下。猫儿,你服不服?不服就去查普罗霍罗夫卡的资料!
-------------------------停下来开火原来就是慢慢开火。半桶水晃荡起来可是最响的,什么“xx人曾败在你手里”的花样倒是可以用来吓唬你这类小白。你这号人一看就知道在其他论坛也是被人痛骂的角色。还挖陷阱哦实在傻得可以。你必须好好学习一点:黄腔不能拯救贫乏说服力。库尔斯克会战中t34依靠机动性同德军近距离交战,双方坦克短兵相接t34才有机会从侧后击穿虎式重装甲。某小白以为t34高速前进,突入德军坦克群混战,以后还能不减速,实在是强。哪怕一个急转弯坦克都需要减速,更何况缠斗。而t34高速冲击德军阵型,进入阵型后展开肉搏,恰恰证明了从运动到相对静止的转换,却哪里告诉你边跑边打?你还不服呢,无知是你的本质属性,而吹牛+yy资料是你最拿手的本领。

量子:好,又跳进一个陷井,一、魏特曼不是指挥官,二、当时魏特曼的座车并未丧失战斗力。小猫,你还是回家挖个坑把自个埋了吧,跟我玩战史,你不是这块料!连波卡基村战斗都不知道,还大摇大摆踏进我的陷井,果然是个军事小白。
-------------------------咦?世界上还有这么无耻的人?德军米歇尔·魏特曼中尉在波卡基村战斗中任第101营先遣连指挥官,你还玩战史?是战史玩你吧?再次义务教育一下吧。“魏特曼行驶不到200米,营部呼叫他:“231车,我们已进入村庄支援你,请加入编队。”德军第1连的4辆“虎”式、2辆四号坦克G型沿着与魏特曼原路平行的一条街道驶入了175号公路,另外2辆“虎”式从岔道向村内迂回。此时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逆转,胜负天平开始向德军倾斜。但魏特曼眼前一闪,一发反坦克炮弹打在了车首,虽然这一击并不致命,但“虎”式却偏向路边,紧接着又是“轰”地一声,另一发炮弹打断了它的履带,魏特曼的战车嘎然而止。从此时起,他由主角退居为观众。”挖了陷阱自己跳,还跳得那么开心……
量子: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步兵只炸了一个碉堡?你最好数数,影片中摧毁的有几个?战斗结束时海面上有大批驱逐舰?你再仔细看看那些是什么?不仔细看片的是谁?没演出来?步兵作战时一点炮火支援都没有,原来这些步兵的运气真好,没有一艘驱逐舰的火力指向这片海滩,真是德军的世外桃源啊!犹他海滩抢了什么滩,观光旅行般的登陆还抢个狗屁滩?索德倒是障碍物和爆炸物造成不小麻烦。你什么不好举,举犹他,果然是个军事小白!巴顿的训令没写到现在的作战手册上是因为个人经验不一定写入手册,你见过隆美尔的步兵进攻写入作战手册的?但他的战术的有效作用是假的?你这是在无理污蔑巴顿和隆美尔等名将的成就!如果你能否定掉这些名将,那才有说服力,但现在争论至今,除了萎头萎脑的蒙哥马利,其它将领的成就你是否定不掉的。我不懂二战空军?你以为你查到了几个生产时间就可以跟我叫板吗?就好象前次几个人查了查流星和P—80的生产时间就说可以跟ME—262作战,简直是纸上谈兵,投产跟列装,跟大规模使用是有很大差距的,近距支援?除
了斯图卡,二战中还没有效的“近距”空中支援,这是确定的,麻烦你去看二本书再来跟我讨论好不好?就算是近距支援搞得较好的德军,还起码要铺信号板,发信号弹,影片中那种及时雨式支援相比之下近乎神话。
-------------------------哈某人果然眼睛长在头部之外的部位。影片里步兵摧毁的恰恰只有一个碉堡,碉堡很多,但是没有镜头!至于驱逐舰,影片41分33秒的镜头,睁大眼睛看吧,义务劳动真是累。隆美尔的步兵进攻已经作为经典战例成为各国军事院校的教材,而巴顿的训令呢?步兵攻击里都是铁打不动的铮铮事实没有半点个人主义的幻想,而巴顿的训令呢?你不顾客观事实,把某个疯狂将领的训令当宝贝,到底谁在诬蔑?军事将领的成就摆在那里你想否定也否定不掉,而作战方式的客观事实也摆在那里你无视它也继续存在。
而你连生产时间都不知道还自以为懂二战空军?大言不惭。我可是写明了p51的型号,某人前面可是说p51在诺曼底登陆时不存在!居然又扯到流星……回避问题的能力也是一流。义务教育总是那么令人厌烦:“1943年秋,战斗性能大大超过A型机的P-51B型机问世,它首先装备了美国陆军航空兵第354战斗机大队。1944年3月在著名的柏林大空袭中,P-51战斗机击落德机41架。6月,大批P-51战斗机参加了支援诺曼底登陆作战。1944下半年,P-51已牢牢控制了西欧大陆的制空权。”这种基础资料随手可得,某人却仿佛从来没有见过……麻烦你打好基础再来和我讨论好不好?二战的俯冲轰炸机无数,也不知道多少战斗机曾挂上炸弹执行支援任务。原来你只认识斯图卡……真是了解空军……至于发信号,影片最后的镜头始终集中在米勒上尉和他身边的人身上,别人发了信号你看得么?你不但不了解军事,也不了解电影。

[
然而sc已经将命中问题归纳到伤害属性中,不同武器对不同单位构成不同伤害效果,很多可以用命中来解释,这也是一种归纳法。你也可以尝试用同等价值的刺蛇和小狗对付龙骑,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而我也没有说要在二战水平,二战只是我举的一方面例子。就现代战争而言ta的行进间射击也是相当夸张的。那你要说未来,前面一贴偶已经说了,未来的东西你想怎么yy还不是都可以?我完全可以把sc的百发百中理解为拜未来的先进火控系统所赐~
偶可从来没有把sc思维带入ta你不该误解我的话。我一向都以为两者是不同的游戏。因此我一直都认为应该用不同的玩法实现不同的乐趣。而且我已经说了,行进间射击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专利,只要游戏能好玩,保留和放弃都不会影响整体真实性。而如果你要用真实性来比较,那我只好搬出近距离作战,因为和它相比所有的rts都没什么真实可谈。至于微操作,偶向来不鼓励,本人也不是微操fans。只是客观而言,sc并不是一款只剩下微操的rts,它还是比较全面的。

我只谈AI问题。
我觉得AI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战略层面,就是玩家和电脑作战时电脑的表现。很遗憾,目前所有的RTS都无法做到让人满意,TA、SC也不例外。
第二个是战术层面,就是指在玩家和玩家对战时,AI作用在每个单位上的表现。这里我的标准是:好的AI可以最大限度的解放玩家的操作。当不是由玩家直接指挥时,单位仍然可以保持独立的运转。
现在在回到行进间射击的问题上,有人说这是游戏设定,不属于AI,但是如果要实现行进间射击,必然要增加运算制定算法,SC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和当时主流PC的运算能力象匹配,而这必然导致运算量的减少。
出于个人的猜想,SC采用了和打字键盘类似的策略。键盘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品,很多人认为是由于当时的制造水平无法承受过快的打字速度,所以特意采用了打乱的键盘,人为的降低打字速度。在SC中12个上限的最大编队,预付式的建造模式,最多5个的建造菜单,等等等等,都可以看做是对速度的人为限制(这里没有说这种限制不好),那么取消行进间射击而换来游戏的流畅自然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比较这样的情况,在TA和SC中同样派两支部队到两个不同的地方,在TA中你作为指挥官不用去担心部队被埋伏的问题,因为他们可以自行开火,而SC呢,由于之前移动的指令还没有失效,如果玩家没有及时发现,那么这支部队的下场可想而知。
出于这样的比较,我得到TA的AI比SC的AI更强大这样一个结论。至于小猫说的打开视野时电脑象傻子一样,这属于我说的第一层面的问题,其他游戏可能不存在TA的这种情况,但是一定会出现更加可笑的行为,难道不是吗?

[这个贴子最后由bluelaser在 2005/09/30 02:53pm 第 12 次编辑]

小猫:倒不知道谁倒打一耙反咬一口?谁告诉你“潜艇的正常速度就是那么几节的微速前进”?我看你yy得不行。前一段时间洛杉矶级撞山事件,其航速就为30节。你自己换算一下30节相当于时速多少公里本人不负责初级教育。潜艇巡航速度下的噪声值就是100分贝上下,你大可以无赖地认为在这种速度下声纳也能正常工作。“象树桩一样钉在那里静止开火”也是你yy出来的,从头看到尾可以发现yy得最厉害的正是你自己,你yy得厉害当然话也说不出来了。我才懒得跟你谈游戏你以为我跟你谈?我只是提到游戏供众人参考而已。而我一开始就声明我所说的是客观事实,只是你自己喜欢yy一些谬论。某小白又开始幻想出一个飞机作战距离出来。被动声纳探测距离视噪声而定,最远可达120海里以上,自己去换算。你是不是又开始以为探测距离等同于射程了?还航空母舰呢……
——————————————————————
量子:笑话,把巡航速度当作战斗速度,这样的白痴事也就你做得出来。本人也不负责初级教育。目前潜艇的作战可以跟二战刚结束前后的空中作战作个类比,尽管有超音速的飞机,但正常DOG—FIGHT时哪个傻瓜是以超音速进行缠斗的?这就是小白式的幻想吗?你YY了还不承认,只承认全速前进的速度无视一般情况下的速度,这不是只认百米赛跑的速度不认比这慢的速度吗?YY得最厉害的人正是你自己,不要以为恶毒的毫无根据的人身攻击就可以转嫁你自己的YY,还好意思说你自己的YY是客观事实?就算材料用的是客观事实,被你歪曲后用在错误的地方也还是YY,譬如把某名人的像PS到你的照片里,名人的像并无错误,但你这PS的行为归根到底也还是错误。潜艇要搜120海里外的敌艇有什么用呢?要说极限,你怎么不说人眼的根限完全可以看到三公里开外(视气象条件而定)的人,但你听说过不用瞄准镜的人开枪去打三公里外的人员吗?那是中彩票的概率。有哪种潜射鱼雷可以攻击120海里外的潜艇目标的?你举出来,如果没有,那种探测距离又有何意义?用来“在太空中看长城”吗?

小猫:当然不言自明,只是某人还不自知。我什么时候说“留在原处”?这个是不是又是你yy的?还什么二战思维,还什么毒害,那美军作战手册可是现代高科技战争的作战手册!还有什么比不愿动手的小白更小白?你也知道被压制在某处迫不得已,都不得已地躲避火力了还行进间射击?你别告诉我接敌的时候敌军一枪不发等你接近……没什么好多说的,看作战手册,上面把受到火力压制和没受到火力压制,以及什么时候可以行进间射击都描述得很清楚。这不需要拿什么“要是”的所谓逻辑,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
量子:哈哈,你这话自相矛盾,既然你承认那种情况下采取静止射击是迫不得已,那说明如果有可能行进间射击的话,当然还应该行进间射击喽?作战手册上没有说在有可能行进间射击时应以静止射击为优先,这点就足够了。你的谬论也就不攻自破了。况且,步兵的行进间射击能力受到生理能力(人的大脑多任务处理能力并不高)和环境局限(地形起伏和城市巷战环境)的限制,并不能代表行进间射击的真正处境,这就好比用毛利人作为地球文明的代表一样可笑。而在坦克作战原则中的交替掩护,更多的是出于地形掩护以及侦察不明的原因,例如先派坦克占居制高点或隐蔽处或侧翼要点等等,而不是因为行进间射击不好。这就好比某道预处理工艺,并不能说明这道预处理工艺就比主要工艺还要重要。这才是真正的事实胜于雄辩,而你的歪理,只是某部分事实的歪曲运用而已。

量子:常言道不是国军太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小猫现在的思维,大抵如此。我举的论据,没义务完全说明,当然要你自己分析,自己对军事一知半解,说了半天还不知道对方说什么,就好象在TA里输了还怪别人选了不熟悉的地图,水平问题就是水平问题,莫要怪共军太狡猾!蒙古骑兵的骑射就是移动射击,还不够证明吗?什么面积射击的歪论来辩解,完全是苍白无力,不错,中世纪的战斗队形比现在密集得多,但那时的火力密度也不够啊,更何况对手大多身披厚甲,正是由于后来火力密度进一步提高,直至火枪出现,终结了骑兵时代,你无视那时与密集队形相适应的贫弱火力密度,断章取义,又是何居心?
————————————————————————
这段没回答,理屈词穷?

小猫:停下来开火原来就是慢慢开火。半桶水晃荡起来可是最响的,什么“xx人曾败在你手里”的花样倒是可以用来吓唬你这类小白。你这号人一看就知道在其他论坛也是被人痛骂的角色。还挖陷阱哦实在傻得可以。你必须好好学习一点:黄腔不能拯救贫乏说服力。库尔斯克会战中t34依靠机动性同德军近距离交战,双方坦克短兵相接t34才有机会从侧后击穿虎式重装甲。某小白以为t34高速前进,突入德军坦克群混战,以后还能不减速,实在是强。哪怕一个急转弯坦克都需要减速,更何况缠斗。而t34高速冲击德军阵型,进入阵型后展开肉搏,恰恰证明了从运动到相对静止的转换,却哪里告诉你边跑边打?你还不服呢,无知是你的本质属性,而吹牛+yy资料是你最拿手的本领。
——————————————————————————
量子:你已经输了,还有脸在这里丢人现眼?普罗霍罗夫卡苏军一直是正面冲击,哪有绕到侧后之说?T—34在500米以内能象“虎式坦克击毁T—34坦克”那样击毁虎式坦克,就好比在“典型西欧战场环境下”就算是M4谢尔曼也能正面击毁黑豹式坦克(象派佩尔的先头部队在斯塔蒙特车站的三辆先头豹子的遭遇那样)!你这点常识都不懂?猪头果然是猪头,陷进来了还要作无谓的挣扎,从苏军作战记录中,从德“帝国”师的作战记录里,详细写了每一次交战的双方兵力和冲击方向,都是相向正面撞击,哪来的绕到侧后?T—34要停下来的话,哪里还有活路?你这种半桶水晃荡的小白,是最危险的敌人,好比土木堡明英宗身边的太监监军,什么都不懂还指手划脚。要照你的方法,苏联人早输了库尔斯克了!此外,你怎么又改口说T—34是冲入敌阵后减速开火了,你刚才不是说停下后静止射击的吗?你是变色龙吗?减速后射击不是移动射击?是静止射击?那样的话我可以静止地从人民广场移动到陆家嘴了。
很遗憾,在别的论坛,都是我在痛骂别人,别人连回嘴的机会都没有。

小猫:咦?世界上还有这么无耻的人?德军米歇尔·魏特曼中尉在波卡基村战斗中任第101营先遣连指挥官,你还玩战史?是战史玩你吧?再次义务教育一下吧。“魏特曼行驶不到200米,营部呼叫他:“231车,我们已进入村庄支援你,请加入编队。”德军第1连的4辆“虎”式、2辆四号坦克G型沿着与魏特曼原路平行的一条街道驶入了175号公路,另外2辆“虎”式从岔道向村内迂回。此时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逆转,胜负天平开始向德军倾斜。但魏特曼眼前一闪,一发反坦克炮弹打在了车首,虽然这一击并不致命,但“虎”式却偏向路边,紧接着又是“轰”地一声,另一发炮弹打断了它的履带,魏特曼的战车嘎然而止。从此时起,他由主角退居为观众。”挖了陷阱自己跳,还跳得那么开心……
——————————————————————
量子:“霍夫格林,把你的231号车借我用一下,博比,给我当炮手,我们去确认一下情况。”
“虎”式坦克在隆隆声中驶出了林间小路,前方就是波卡基村,村外的麦田在微风中掀起一道道绿色的波浪,根据侦察兵的报告,近三个连的英军就在村子附近。魏特曼决定通过麦田直接插入175号公路。当“虎”式坦克碾过公路旁一人多高的灌木丛,开上公路后,视线一下子开阔起来。魏特曼立刻被周围的情景吓了一跳,只见右侧路面上仅15米远处就停着一辆英军轻型侦察车,更远处还有更多的半履带车和侦察车,其中一辆还拖带着一门37毫米反坦克炮(六磅炮),但这些对“虎”式来说都不足为惧, 更令魏特曼和其它乘员吃惊的是左侧路面上停放着的一排共四辆英军坦克,距离仅200多米,炮口正对着他们!
“左转!”魏特曼大叫,“先打掉坦克!”
博比和魏特曼有相同的想法,炮塔比车体转得更快,他没有瞄准,凭着感觉就打出了第一发88毫米穿甲弹,转眼间,最前面的一辆英军M3A3坦克被打得粉碎……
请问这是移动射击还是静止射击?车体还在转,还在动(坦克转弯方式想必不用我教你了)啊。
魏特曼当然不是指挥官,我这句话是针对你前面“在进攻作战中指挥官能看着自己的部队前推进而自己坐在坦克里一动不能动么”这句话,问题是在波卡基,魏特曼是单枪匹马前去侦察的,赶来的营部的坦克并非归魏特曼指挥。“主角”二字是指在先前的袭击中魏特曼唱主角,魏特曼没有指挥也不可能指挥后来的推进,所以你的小白式的猜测不攻自破。另外,从你的引文来看,很明显魏特曼的座车并未丧失战斗力,那老魏为何跳出来弃车了呢?由此可见,你是进了棺材还在嚣叫,跳进了陷井还在挣扎罢了。

小猫:哈某人果然眼睛长在头部之外的部位。影片里步兵摧毁的恰恰只有一个碉堡,碉堡很多,但是没有镜头!至于驱逐舰,影片41分33秒的镜头,睁大眼睛看吧,义务劳动真是累。隆美尔的步兵进攻已经作为经典战例成为各国军事院校的教材,而巴顿的训令呢?步兵攻击里都是铁打不动的铮铮事实没有半点个人主义的幻想,而巴顿的训令呢?你不顾客观事实,把某个疯狂将领的训令当宝贝,到底谁在诬蔑?军事将领的成就摆在那里你想否定也否定不掉,而作战方式的客观事实也摆在那里你无视它也继续存在。
而你连生产时间都不知道还自以为懂二战空军?大言不惭。我可是写明了p51的型号,某人前面可是说p51在诺曼底登陆时不存在!居然又扯到流星……回避问题的能力也是一流。义务教育总是那么令人厌烦:“1943年秋,战斗性能大大超过A型机的P-51B型机问世,它首先装备了美国陆军航空兵第354战斗机大队。1944年3月在著名的柏林大空袭中,P-51战斗机击落德机41架。6月,大批P-51战斗机参加了支援诺曼底登陆作战。1944下半年,P-51已牢牢控制了西欧大陆的制空权。”这种基础资料随手可得,某人却仿佛从来没有见过……麻烦你打好基础再来和我讨论好不好?二战的俯冲轰炸机无数,也不知道多少战斗机曾挂上炸弹执行支援任务。原来你只认识斯图卡……真是了解空军……至于发信号,影片最后的镜头始终集中在米勒上尉和他身边的人身上,别人发了信号你看得么?你不但不了解军事,也不了解电影。
——————————————————————
量子:碉堡很多,却只有一个碉堡的镜头?你当真?你再想想你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光拍出来的碉堡何止一个?原来一点驱逐舰的炮火都没反映叫作写实,就好象一点国民党军抗日的史料都没有也叫全面反映抗日战争?完全抹杀某一方面的电影就是在颠倒黑白,光一个镜头有什么用?拍你们家所有人的画面,就唯独你一个一闪而过,不清楚的人还以为你家没有你这个孩子呢。这也叫写实?这本身就构成了歪曲和抹杀!《步兵进攻》里都是铁打的事实?不要贻笑大方了,真正的军迷都清楚,《步兵进攻》里也有许多失实和夸大的地方,再说了,被吹捧的也不过是一些众所周知的泛泛而谈的战术原则罢了。
到底谁不懂空军?不要把我的话歪曲成P—51不存在,是没有大规模用于对地近距支援(在其后很久的市场花园行动中,也是用P—47对地支援的)P—51多用于空优,而P—47才是用于对地支援(在意大利战场就开始大显身手了),你连争夺制空权的飞机和对地攻击的飞机都分不清吗?战斗机当然可以对地支援,但是也要看型号,P—47不就是战斗机吗?P—51在第八航空队里也是后来实在碰不到德国空军才开始对地扫射的,那都是后来,而且是护航作战中闲得无事才为之,根本不可能应地面部队之请求或者跟随地面部队的进攻搞近距对地支援,唉,搞义务教育的是我啊,至于你的误人子弟混淆视听也配称义务教育?扯到流星不行吗?是因为你对那些不了解所以很感冒吧?至于米勒之外的人发信号,那种天方夜谭谁信?是谁神奇般地带着信号枪和信号板?在激战的前沿怎么铺信号板?硝烟不会遮蔽视线?德军在每个先头装甲矛头都是配了专职的空地支援军官,那支杂牌美军部队配备了谁?况且,当时的空地支援只能在敌我双方分开时进行,在影片结尾双方胶着在一起的情况下谁还敢进行?米勒他们想成为麦克莱尔式的冤死鬼?朝鲜战争中,在志愿军与美军胶着在一起时,美国人也无法在这种距离上进行空中支援,在越战中还造成凝固汽油弹扔到自己人头上的惨剧,你倒好,编出一个超越时代的空中支援战例来了。

wanger:帮你编辑了一下,不要大量引用,占用版面。

回一下SC的问题
明月:坦克的克星很多。它的武器对小体积威力减半,对中体积减25%,因此小狗和Zealot甚至枪兵都可以轻松干掉它。不过Zealot要提速以后才能追上坦克。
wanger:SC中也不用担心被伏击。要移动部队,选中他们以后按一下A键再左键点击目的地(点某个单位就是攻击),部队就会移动到该地,遇敌自动攻击。
number100:让我想起飞龙也可以用同样的原理移动中攻击,而且貌似更明显一些

[这个贴子最后由bluelaser在 2005/09/30 06:25pm 第 2 次编辑]

小猫关于SC的论点很奇特——所谓现实战斗中大多数时候是静止射击,所以SC合理,问题是SC中基本没有移动射击,现实中呢?暂且不谈数量比是否就意味着谁主要谁次要——苏德战场上装甲师绝没有步兵师多,看谁敢说装甲师不如步兵师主要?就算是由于技术原因导致的,例如80年代时“发射后不管”的导弹还占少数,就能凭此认为“发射后不管”不是导弹的主要发展方向?
他引来的关于波卡基村战斗的半调子史料还有两个重大的失误,先留着,看他是不是还敢狡辩,到时候再给他个致命一击,看看到底谁有资本玩史料。

其实,游戏都是不可能完全真实的了。TA也好,SC也好,都没有把士气、体力(不是血)等算上。一个士气低落又疲劳的士兵和初始状态时应该是有很大不同的。此外还有天气、日夜的变换,早期游戏极少有的。

[这个贴子最后由bluelaser在 2005/09/30 07:23pm 第 2 次编辑]

我还要考报关员,实在没功夫长期辩论,这样吧,小猫如果来了,就回答我一个问题——你是否确认有信心说这样的话:
你还玩战史?是战史玩你吧?
如果你有信心对我“再次义务教育一下吧”那么就是说你认为波卡基战斗确实是这样的:
“魏特曼行驶不到200米,营部呼叫他:“231车,我们已进入村庄支援你,请加入编队。”德军第1连的4辆“虎”式、2辆四号坦克G型沿着与魏特曼原路平行的一条街道驶入了175号公路,另外2辆“虎”式从岔道向村内迂回。此时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逆转,胜负天平开始向德军倾斜。但魏特曼眼前一闪,一发反坦克炮弹打在了车首,虽然这一击并不致命,但“虎”式却偏向路边,紧接着又是“轰”地一声,另一发炮弹打断了它的履带,魏特曼的战车嘎然而止”
那么,你就失格了,没资格跟我辩论什么战史,没资格跟我辩论什么军事理论。连考证都没考证,随意引用错误史料,是非常可笑的,居然还说“你还玩战史?是战史玩你吧?”这种狂言,显然是黄口小儿不值一哂。
另外,你如何解释你对库尔斯克战役普罗霍罗夫卡战斗的错误认识?事实是苏联人没有绕到德军侧翼,反倒是为了通过陆桥,把自己的侧翼暴露给德军火力,T—34根本没有“绕到侧后”然后“静止射击”的机会,苏军181坦克旅的60辆坦克开得几乎“飞”起来了,而且也没能够最终冲到德军阵线,你的小白式猜测令我感到厌倦,还是来个决定性对决吧,你承不承认你在波卡基和普罗霍罗夫卡战斗的问题上有错误认识?

附:普罗霍罗夫卡部分史料:
……穿过一片菜地,他们在奥克恰布里斯基的小山丘上停下,魏特曼的望远镜里出现了一条银光闪烁的河流。
钢铁死神的乘员们奇怪地看到老魏作了一个祈祷的姿势,他感觉到了什么?r
反坦克壕沟的前面就是普罗霍罗夫卡了,围绕着这个小小城镇的,是苏联近卫第五坦克集团军的83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魏特曼的耳机里传来一阵嘈杂的呼叫,那是友军的连长正在发出警报!很快,科林SS上尉的声音也传到了每个车长的耳中:"警戒!正面敌坦克大集群正在接近!确认数量!"掷弹团那边也传来了惊恐的呼叫:"正在接近!请求救援!"t
魏特曼关上舱盖从潜望镜中紧张地确认敌军,大地在移动!潮水一般的苏联坦克瞬时出现视野中,他立即吹出一声尖利的口哨。这是解除火炮保险的信号,战场上的4辆老虎旋转散开准备接敌,他们身后是LSSAH突击炮营的3号突击炮们。"不许行进射击,保持炮弹数量,距离1800以上不许射击!"4名炮手各自捕捉一个目标,等待它的接近-60辆苏军坦克全速突击几乎开得飞了起来,在他们开进洼地后沃尔眼前的体视式光学瞄准器指向:距离1800。"好好瞄准,博比!"魏特曼一再地提醒道。If]b
沃尔猛按电钮,88毫米穿甲弹在敌阵之中穿行撕开了一辆T34的车体。其余的老虎也纷纷发炮,苏联第181坦克旅的阵型黑烟冲天而起被打开了几个口子。76毫米炮弹也雨点般向2排飞来,揭开了奥克恰布里斯基对抗战的序幕。双方环绕着反坦克壕展开了巨人的碰撞!……苏联坦克的绿色暴风不顾损失席卷而来,"坦克将军"雷希和赫夫林卡在1000米距离打出一个齐射,苏军头排坦克又留下了两堆残骸,可是他们还在不断冲击。苏联人的行进间射击效率虽低,但是炮弹十分密集因此没过多久就有一辆老虎被打得丧失动力、几辆突击炮完全损毁。…… "注意!你那边…"魏特曼正在警告"坦克将军",没想到一辆浑身是火的T34猛地出现在"1324号"的面前!
"混蛋!这狗娘养的!"老魏破口大骂。"我前进了!这里烟太大了我什么也看不到!"雷希报告完也不等回复过来就命令驾驶员开足马力,推进到距离那辆T34只有60米的地方将其一炮摧毁,魏特曼这才松了口气。这时又一辆燃烧的T34向雷希撞来。"赶紧后退,它要炸了!"老魏紧急下令,"坦克将军"全速后退,一米、两米、五米!T34终于支持不住,内部弹药的爆炸将它撕的粉碎抛洒在滚烫的草原上。雷希迅速压过它的残骸回到原地。奥克恰布里斯基霎时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钢铁墓场,双方的坦克躲藏在纷落的残骸后面打黑炮射冷枪,但是88毫米火炮明显占优-苏军的攻势停滞。
……历史上最伟大的坦克会战结束了!虽然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没有打破LSSAH装甲团的装甲楔子,但成功地将SS第2装甲军牢牢的拖在原地使他们无法在12日与肯夫军团会师,这意味着德军在库尔斯克南线的全面失败。德军在普罗霍罗夫卡仅仅赢得了一场战术上的局部胜利,而库尔斯克整体战略主动权已经掌握在苏联红军手中。
……
在普罗霍罗夫卡南郊,党卫军"LSSAH师"第13SS重装甲连同苏联第181坦克旅在奥克恰布里斯基发生的坦克对攻战可以说是战后争论最多的。现在将几种论调的资料列举如下:B
第一种说法:
根据阿克特的著作,认为当时第13SS重装甲连的连长由休茨SS中尉代理,科林并不在战场,而休茨在7月10日负伤后送后由魏特曼暂时代理连长职务。并且记载着魏特曼在这一天的乘员组也是临时更换的:炮手-赫尔姆特-克雷萨SS少尉,驾驶员-福斯,装填手-卡贝,机电员-利瓦。而沃尔等人组成的原配车组正在后方例假中。G/^v
阿克特写道:"12日的坦克战中,魏特曼的坦克被重创,送交野战工厂修理。13日之后他临时使用夏普SS一等兵的虎式坦克作战。"但是对坦克战的过程并没有详述。UI7K
第二种说法:
马尔斯-克劳克福斯的"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会战"中记载如下:"7月12日早晨9时20分,苏联第18坦克军第181坦克旅的突击集群(坦克40辆)在斯维-奥克恰布里斯基地域遭遇党卫军"希特勒师"虎式坦克连和突击炮营。赫尔姆特-维恩多夫SS少尉和魏特曼SS少尉的虎式坦克在远距离首先开火。魏特曼座车中弹2发,未造成严重伤害,另有虎式坦克1辆被击毁。在炮手沃尔的精准射击下,苏军坦克40辆全部被击毁…">bfa
克劳克福斯是"帝国师"虎式坦克连的专家,但是他对LAH师战况的记述令人不太放心。至少战果方面有水分,而且即使是真的也不能全算在沃尔的身上。p
第三种说法:
但是LAH师战史中对这场战斗的细节几乎未有半点笔墨,当时参战的党卫军重坦克兵笔记中也找不到相应内容,就连最完整的参考书"Panzerheld"("坦克英豪")也记录得不多,只有战时对魏特曼等人的采访记录,又有可信度的问题。还好冷战结束后公布的苏联红军战史公报中记录了这场恶战的详情,使得我们能够一窥这场被遗忘的战斗:
"1943年7月12日,第一次攻击。第181坦克旅的T34、KV、T70坦克共40辆奔袭斯维-奥克恰布里斯基。该地域位于普赛尔河南侧,252.2高地脚下,也是纳粹党卫军希特勒装甲师战区最左翼,党卫军第13连的4辆虎式坦克背靠反坦克壕,另有10辆3号突击炮长身管型(来自LSSAH突击炮营)。
我军集群行进时,法西斯坦克从远距离偷袭。后我坦克集群改变方向向敌军正面冲去,敌步兵来自党卫军第2装甲掷弹团第2营,散布在敌坦克背后,这时他们已经退过反坦克壕。我军首先摧毁1辆虎式坦克。
敌军工兵事先将反坦克壕部分填平,3辆虎式坦克从这个填平的部分退过反坦克壕继续射击。由于正面受火力阻滞,我军在给予敌人一定消耗后退出战场。
第2次攻击,我军集合第110坦克旅和第170坦克旅向该地域再次进攻,为越过反坦克壕,我军坦克在壕边集体转向东侧开往陆桥,并承受对面的法西斯重型坦克射击…战区发生大雷雨,因此我军暂时后撤…至17日,我军共摧毁党卫军希特勒师坦克300辆。"YFa
这可以说是我看到过的最完整的红军方面的作战记述了,基本的要点在于反坦克壕的运用,苏军错误的将坦克集群在没有陆桥的方向展开,是未能冲破德军防线的一个原因。而德军在巩固防线后也未能前进,突击炮的损失数量不详,虎式坦克完全损毁1辆,其余3辆均被击伤。但是"共摧毁党卫军希特勒师坦克300辆"则是无稽之谈,当时该师在战区的全部坦克和突击炮只有92辆。
在前文中,克拉茨称在奥克恰布里斯基参战的虎式由魏特曼、科林、雷希和赫夫林卡指挥,这已被证明是错误的。实际可以确认的2辆是魏特曼的"1324"和维恩多夫的"1321",维恩布莱也参加了战斗,他可能临时使用连长的"1305"车。另外还有"1322"和"1323"中的1辆。p
这里的虎式坦克都是较晚生产的初期型,炮塔防盾左侧的观察口有加强装甲。被击毁的虎式坦克是"1322"和"1323"中的1辆,5名乘员全部当场死亡。
以上仅仅是虎式坦克的作战记录,至于其他部队——
一、步兵对坦克
“苏联坦克象潮水一般涌来,很快撞上了斜坡。在斜坡南斜面躲避的是我们党卫军第2装甲掷弹兵团的士兵们!”
1943年7月12日上午,库尔斯克南部战区的战况似乎相对平静,但是当SS第2装甲军想进入战斗位置时,苏联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的坦克集群也和他们面对面地冲来。很多介绍这场战斗的文章都是千篇一律:“双方同时有1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进入交战!”事实上,同时交战的装甲车辆远没有这么多,德军在这一地区所有的坦克和突击炮、自行反坦克炮只有约250辆,而苏军在一整天所投入的突击力量也只不过450辆坦克、自行火炮。战斗以梯次冲击和反冲击连续进行,首先和苏军坦克集群交战的是SS“阿道夫·希特勒”装甲掷弹兵师(以下简称LAH师)的第2装甲掷弹兵团,该团第3营第11连的艾尔哈特·科涅夫SS少尉在战后回忆了当时的真实战况:
“天渐渐亮了起来,我们的坦克开始发动。我原以为至少还能睡上30分钟,但是事态急转直下,苏联坦克大集群和我军坦克同时出现在斜坡之上……我军坦克急速退却,搭载着步兵的T-34坦克象水银一般倾泻在我们的阵地!
T-34集群来回碾压,我们拿出反坦克地雷想要还击,但是手忙脚乱甚至来不及跟上敌坦克。但是沃尔夫SS少尉沉着地击毁了其中一辆。时间象是停止了一样,等我回过神来,苏军步兵已经跳下坦克和我们缠斗在一起。这时我军的“蟋蟀”自行步兵炮和其它自行火炮从掩体中直接瞄准轰击敌军坦克,苏联人的攻击势头开始减弱了……
干燥的土地和草原燃起熊熊大火,坦克的炮塔在空中飞舞!
我军掷弹兵损失惨重,我暂时担任医护兵,和连长科尔SS上尉、军医一起搭乘连部的汽车寻找伤员。我向一名伤员爬去,但是一枚流弹打中我的喉部。我马上解下手枪扔掉,表示医护兵的身份并开始寻找隐蔽场所,苏军没有再向我射击……
附近有个弹坑,我连忙手脚并用滚了进去,这时我看见了什么?4只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弹坑里有2名失去坦克的敌军坦克兵,他们和我一样趴在地上。我们对视了一会,没有交谈,他们离开了。”
二、里宾特洛普SS中尉的奋战
后续的T-34坦克群在混乱中忘记刹车,纷纷冲进自己挖掘的反坦克壕(早些时候被德军占领)。在慌乱中倒车时遭到LAH师第6装甲连的集中射击,失去了战术上的冲击力。在LAH师的坦克王牌-冯·里宾特洛普SS中尉的日记中对“大混战”(第一阶段战斗)的后半部分做了详尽的描述:
“……全体乘员都在车内(四号坦克)为装填手搜寻剩余的穿甲弹,总算没有白忙。当穿甲弹再次进入炮膛,我命令在零距离干掉了那辆一直追着我们的T-34。难以置信的是苏联坦克已经离得这样近,却没有对我们开过一炮……(中间省略)……苏军为了越过反坦克壕而全力向街道方向开去,他们的攻击方式令人费解。因为我们夺取的苏军地图上明明白白的印着这条战壕-这是他们自己挖的啊!看来他们的指挥有问题,在这种地形投入大量坦克突击而不考虑反坦克壕的阻碍,在猛烈的冲击中突然遇到阻力,后果可想而知。
这时,苏军T-34集群知道无法越过反坦克壕,从而转向左边街道希望从刚修复的桥上攻过来。我可不想变成靶子,命令驾驶员把四号坦克开到一辆T-34的残骸后面隐蔽起来。这时我已经处在敌后。
T-34集群终于杀到桥上,壕对面的我军装甲营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75毫米炮弹呼啸而至对桥上的T-34进行痛击。一部分T-34燃烧起来,它们开始失控和其它战车撞作一团。炮火的闪耀、冲天的烟柱和拖着火苗的T-34发出刮铁皮似的怪响,从车里逃出的伤员被其它坦克挤压成肉泥。这不是战场,这是地狱!而我正躲藏在残骸后面一动不动――新的残骸不断堆积起来。
这时,装填手告诉我已经没有穿甲弹了,因为刚才我们浪费了太多。而榴弹对T-34的装甲起不了任何作用。因此我们不得不开出隐蔽处,开始用机枪和榴弹压制苏军步兵,但这样的行动必须十分慎重。因为在第一次防御战时我们就得到通知说敌军正和我军掷弹兵营和炮兵营混战,因此苏联狙击兵中混杂着不少我军掷弹兵,我们必须小心避免误伤。但是敌军狙击兵太过好胜,他们看到我的坦克就排成队伍发起冲锋,我一边扫射一边发射榴弹,敌军大批死亡。但是我的炮击突然停止了。
炮手捂住脸,痛苦地喊叫:“眼睛!眼睛……”原来是苏军枪弹击中了光学瞄准镜的了望口,光学仪器的零件被震得向内崩裂打破了目镜,镜片刺伤了炮手的眼睛。
于是我的坦克完全失去了战斗力,我必须绕过残骸从桥上回到我军阵地……(中间省略)……(接上)正在这时,连部的技术军士开来了修好的四号坦克。我们车组和新炮手一起登车再次加入战斗……我们再次越过反坦克壕向前突击,苏军的攻势被散乱的残骸所阻止了。
第2装甲营营部的作战参谋徒步赶上我们的坦克(!),营长要求必须夺取斜坡顶端的高地。于是我们开上苏军坦克冲锋的斜坡,慢慢地向上行驶。终于在正午再次占领高地。
令人惊讶的是我们装甲连(第6连)损失很小,只有2辆坦克完全毁坏,其中一辆正横在我旁边。另外2辆受了轻伤。另外第5、第7连的损失据说也不大,而且掷弹兵营和炮兵营的损失程度也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
从俘虏的口中得知,苏军正准备发起第三次冲击,但是由于第一、二次冲击失败得太快,我想他们不会马上仓促出击。这时我军战线之内已经横卧着100多辆T-34和T-70的残骸!”
三、钢铁墓场
在里宾特洛普SS中尉的另一侧,LAH师第1SS装甲团第2装甲营的四号坦克也陷入苦战。该部第7装甲连连长迪曼SS上尉在战斗结束后寄出的军邮中记述了他在12日的经历:
“……那时,狂乱激烈的防御战已经接近尾声。整整一天我们没有得到任何补给。苏联坦克集群成功地将我军的装甲楔子分割成2段……这一天我没有离开过坦克,我记得一共受到了4次大的冲击。我们顶不住了!半数的坦克拉着受伤的友车一股脑地向后猛退。在傍晚的阴雨回到了攻击发动地点。这是我头一次和这么多敌军交战,可怕的战斗,好象他们要将我咬死一样……”
“这天我们全团共毁伤敌坦克63辆,我们连赶到战场时友军已经取得了20辆战果。后面的43辆都是我们包办的,损失仅为1辆四号坦克。我中队士气高昂,充满了信任和团结的力量!我的坦克也被击中一炮,还好大家都安全脱身了,只有机电员受了伤。现在,我亲爱的老四号坦克‘705号’再一次进厂修理了。我现在是在行军途中趴在山丘的旁边给你写这封信,相信下一次战斗很快就会来到……风雨交加只是很短的一瞬,太阳已经出来了……”
这篇短信中说明了以下几点:
该部队与苏军在12日共发生4次攻防战;下午,第7装甲连曾试图对苏军进行主动进攻;还有下午应该是晴天而非通常记载的大雨。古往今来,凡是发生大规模战斗的地域大多突然降雨,尤其是现代机械化战争,这是由于战斗地域的温度急剧升高产生局部上升气流从而诱发骤雨。但是迪曼宣称的战绩水分颇多,不必相信。
这场战斗的德军官方记载如下:(摘自雷曼的《LAH师全史》)
“0920时,敌军再次从普罗霍罗夫卡发起进攻。38辆坦克直冲LAH装甲团阵地。另一面,40辆T-34、KV和T-70坦克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向斯维-奥克恰布里斯基东南1公里处的汇合点全速前进。
“我军首先遇敌的是守卫在斯维-奥克恰布里斯基前方的LAH装甲团第6装甲连(里宾特洛普的部队)的7辆四号坦克。在220米距离连续损失了4辆后,我军剩余的3辆坦克和苏军进攻的路线平行后退。敌坦克被引入LAH第2装甲营(第6连后方800米处)的射程内并被包围。马丁·克劳斯SS少校率领第2装甲营在10米到30米的距离向苏军坦克开火。第1次齐射后19辆苏军坦克遭击毁。
“克劳斯SS少校充分展开手中的33辆坦克从苏军坦克集群的两侧插了进去,并准确射击。在3个小时的战斗中第2营毁伤T-34、T-70坦克62辆。克劳斯因此战绩获颁骑士勋章。”
四、天鹅之死
这样,大致可以为LAH师和苏联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的遭遇战理出一个头绪来了:
1、苏联方面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麾下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正规的编制如下:
第18坦克军、第29坦克军、近卫第5机械化军
临时追加的部队为:第2坦克军、近卫第6空降师、近卫第9空降师、近卫第95狙击兵师
2、经过加强,德军推测罗特米斯特罗夫手中握有800辆坦克,苏联战史公报中记载的数量为8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是实际上投入普罗霍罗夫卡地区战斗的苏联坦克只有450辆,按战区划分如下:
右翼战区-第18坦克军(第100、170、181坦克旅、第32机械化旅)和近卫第95狙击兵师。
中部战区-第29坦克军(第25、31、32坦克旅、第53机械化旅)、近卫第9空降师。
左翼战区-近卫第2坦克军(近卫第4、25、26坦克旅、近卫第4机械化旅)、近卫第6空降师。
3、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在7月12日对LAH师的突击力量为其中的6个坦克旅,坦克仅250辆。按照战斗时间:
0915时第1次攻击:
(1)左翼战区:从佩得罗夫卡出发的苏联第181坦克旅40辆坦克,搭载步兵来自第18坦克军和近卫第95狙击兵师。冲击方向是斯维-奥克恰布里斯基地区,正面冲撞LAH师第13SS重坦克连第2排(魏特曼SS少尉指挥)的4辆虎式坦克和LAH师突击炮营。
(2)中部战区:从普罗霍罗夫卡出发的第31坦克旅35辆坦克,搭载步兵来自第29坦克军和近卫第9空降师。沿普罗霍罗夫卡公路南下直接冲击LAH师第2装甲营,德军里宾特洛普SS中尉迎战。
(3)右翼战区:从亚姆基出发的40辆坦克(部队不明),搭载的步兵来自近卫第2坦克军和近卫第6空降师。该部越过铁道在森林东侧的斯维-斯塔林斯克地区袭击LAH师SS第1装甲掷弹团,迎战者为LAH师自行反坦克营的20辆“黄鼠狼”。
1115时第2次攻击在中部战区发动,40辆坦克搭载第29坦克军和近卫第9空降师步兵从普罗霍罗夫卡出发快速袭击252. 2高地的SS第2装甲营。
以上攻击在1315时停止。
1410时右翼战区发起第3次攻击,苏联近卫第2坦克军的坦克和步兵在炮兵掩护下攻击SS第1装甲掷弹团。
综合以上的数据,相信大家都看出来了:所谓的1200辆坦克大战只是白字先生们杜撰出来的笑料罢了。不可否认,党卫军第2装甲军在12日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苏军的胜利在于成功地阻止了党卫军部队前进的步伐,使他们无法和另一侧的肯夫军团接上,从而使德军丧失了最后一次合围苏军部队的机会。德军在战略上完全地失败了。
普罗霍罗夫卡会战并不是规模最大的坦克战,但是它的意义在于宣告了德国南部突击集群的彻底破产。英国历史学家普·扬格评论道:“傍晚,俄国人成了战场的主宰。历史上最伟大的坦克会战结束了。”姆·帕利斯也写道:“德国人想从库尔斯克会战中捞到点什么的最后希望就这样彻底破灭了。”
我个人认为苏联元帅科涅夫对这次战斗的评价最为精彩:
“普罗霍罗夫卡会战是德国装甲兵这只天鹅临终时的美妙歌声。”

[
基于这两个游戏都是未来科幻,我想天气和日夜变化对战局影响已不会太大了。

多谢十一狼指点,看来对SC了解的还是不够。不过感觉还是TA中的单位更“聪明”一些,见笑了。

wanger哥,你这么说太客气料

sc就是太累,打得手疼。理论上可以操纵单位做各种动作,不过付出的代价惊人。即使高手也不过同时指挥几十个单位,重心在战术层面。一两个单位的得失就可能决定胜负。适合电子竞技。
至于ta,单位个体的动作几乎不需要人工干预,玩家可以把重心放在战略层面,可以同时指挥成百乃至上千个单位。适合娱乐休闲

标准RTS游戏过程如果加以简化,无非是以下三个依次发生的进程:部队生产;部队移动;部队战斗。“横扫千军”已经为部队移动与部队战斗的人工智能提供了解决方案,可以使得这两个过程在不需要大量微操的情况下自动进行,广大玩家在9年前就已经从RA1时代的微操极端化中被“解放”了出来;泰勒未来面临的问题将只剩下一个,在“最高指挥官”中将部队生产的人工智能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这样的争论是无休止的。要不让TA的单位和SC的打打,利害的说了算就行了
路过。。。。。。。。。。

[
记得有人写过这方面的小说
CORE vs Zerg

[
我隐藏在背后的刷版计划几乎被这贴毁了
PS:贴个盗链来see see

[这个贴子最后由asasaass在 2005/10/22 06:45pm 第 2 次编辑]

[
只有个开头
Fred’;s Story: The Day Starcraft Met Total Annihilation
This is what I have so far:
I’;ll post excerpts here from now on for opinions and help, then when I am done, the whole thing will be hosted by #Universe

The subspace link connecting Central Consciousness to all Core units in the Empire was suddenly flooded with news from a remote planet on the Arm-Core border. A new species had been discovered that displayed an unusual characteristic: intelligence. Not unlike insectoid communities, these creatures ranged from highly intelligent organisms that were, in essence, giant brains, down to basic drones with little more than instinct and subservience to the higher forms. A single conscious entity controlled all levels of the creatures’ society; it was similar in concept to the Core’s own Central Consciousness. A rough communication matrix was developed between the commander on the planet and the local consciousness. They called themselves the Zerg.
Commander 337-Alpha received his orders from CC; he was to keep close watch on the Zerg colony and determine if they held a threat to Core interests. If they did not appear to be a threat, 337-A was to convince the Zerg to assist in the eradication of the Arm scum. Several Fink patrol routes were modified to come within radar or visual range of the alien colony. CC was curious about the strange purple slime that thrived throughout the colony and surrounding area; the organic structures appeared to flourish off of it. A group of Weasels was dispatched to collect samples for study. The results would be most interesting indeed.
Cerebrate Quax’lo observed the mechanical contraptions as they came near his colony. They appeared far more advanced than anything the Terrans or Protoss had developed. Because there were no organic parts, the Core machines were of little interest to the Hive. Quax’lo directed the zerglings to unburrow and destroy the wheeled vehicles that approached the creep. Logic dictated that if it could not help the Hive, it had to be destroyed. The Overmind agreed with the Cerebrate’s assessment; the Core race was of no use to the Hive.
“This is Weasel Alpha-Charlie Eight, we are approaching the substance; stand by for visual feed in three, two, one, begin transmission.” Commander 337-A turned his thought processes to the new feed. The purple slime had covered all features of the landscape and was slowly expanding outwards. The modified Weasel approached cautiously with its collection plate extended.
The feed went dead. 337-A changed his video to the feed from the group’s leader. Some kind of creature, apparently a type of Zerg, had shredded apart several of the Weasels. Almost as large as their prey, the attackers proved to be more than a match for the Weasel squad.
Where the hell did they come from? 337-A was stunned. The creatures had appeared out of nowhere in a large mass and had ripped through the ill armored scouts with no difficulty. What little return fire the Core had managed did little more than scorch the exoskeleton to the Zerg. No orders were needed from CC to tell 337-A what to do next. This meant war.
Quax’lo directed the mutation of several new hatcheries in preparation for the inevitable attack by the automatons. Zerglings were being massed to shred the armies of the Core. In light of the success against the Core’s scouts, Quax’lo was confident of victory.
An Instigator rolled out of the vehicle plant and joined it’s brethren near the base’s North entrance. Though the Weasels were slaughtered by the Zerg, 337-A didn’t believe the creatures could take a large force of Instigators and Raiders. A dozen Slashers had already set out to find strategic positions around the Zerg colony from which to assist the tank assault.
The first squad of tanks began to move out; they were to assault the Zerg from the west. Soon afterwards, the second squad began to charge out of the base. A short distance from the Core base, the ground exploded upwards.
“This is Instigator Alpha-Lima-Six, we are under assault.”
“Hold them off, AL-6; do not let them reach the base.”
“There are too many!”
Squad Two’s frequency was filled with battle orders and screams. They slowly faded away one by one as the large Zerg force quickly advanced to the base. Heavy casualties were awarded to the Zerg from the LLTs guarding the base, but the creatures managed to get inside in large enough numbers to overwhelm the AK guards.
The commander found himself under attack from a dozen of the beasts. Each of his lasers killed or maimed a target, but more kept coming. The AKs were taking picky shots for fear of hitting the commander.
As his armor plating was gouged and chiseled away by the claws of the assaulting force, 337-A brought his Disintegrator gun to bear on the densest mass of Zerg and fired. A dozen or more creatures were instantly vaporized along with an unlucky AK who had been too close and caught part of the D-gun roll. Oh well, AKs were cheap anyway. Switching between his laser and D-gun, 337-A was able to force the Zerg out of the Core base. Casualties were massive on both sides and much of the energy production and unit plants in the base were destroyed. Organizing his surviving Con-bots, repairs commenced.
Quax’lo was bewildered by the death of his Zergling horde. The presence of the Commander’s quantum disintegration weapon was unexpected. This would require further study. He was not worried; the colony was expanding at an excellent rate and he could easily amass a new army. The sound of machinery close at hand pumped adrenaline into the Cerebrate’s cells; none of his minions had detected the presence of any machines leaving the Core base other than those destroyed at the beginning of his assault.
A missile roared across the colony and exploded upon impacting a Zergling. Guts flew everywhere. A wave of missiles flew from what seemed like everywhere, Quax’lo’s brood was being destroyed by an unseen enemy. Zerglings rushed outwards from the hatcheries and were able to find the missile trucks, but Core tanks stood between the Zerg and the trucks. Lasers flashed and plasma flew from the tanks as the Zerglings charged uphill to meet them. Many were killed before reaching the squad of vehicles. The ensuing battle could be described as little more than a slaughter of Zerglings as they fought their way to meet the tanks.
The Core progressed onto the creep, which slowed the vehicles down slightly. Victory seemed assured as eggs and larva were destroyed alongside the Zerglings. A warning went off in several of the minds in the tanks; their armor was being turned to liquid by some strange acidic substance. Behind the tanks Quax’lo had unleashed his first crop of Hydralisks.
A group of missiles turned the lead Hydralisk into a mass of organic slag. The range of the Hydralisks proved superior to the tanks and was only slightly less than that of the missile trucks. While the tanks were slowly penetrated by the acid, the missile trucks concentrated their fire on the Hydralisks, ignoring the Zerglings present until it was too late.

这个是以小说的形式写的啊,和游戏的设定没有一点关系,胜负完全按作者意愿。
如果加上 Suddenly the Zerg can’;t create any more units, maxium units reached, it only have 200/200. The core can build more, as far as TA demo be conerned (5000/5000). Lao K has 30000hp… Hive has 1500hp…

飞机都是移动着打啊.各位…

[

:em02: :em02: :em02: :em02:
那样星际迷怕要跳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