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3月,德国陆军总司令部提出了大口径迫击炮的设计要求。任务书中要求,迫击炮的口径为800毫米,发射4吨重的迫击炮弹时的初速为100米/秒,最大射程为1000米;发射2吨炮弹时的最大射程为2000米;迫击炮的移动采用履带式底盘车辆。 尽管600毫米迫击炮的身管短粗,但它仍然是个庞然大物,其战斗全重高达124吨,顶得上2辆重型坦克的重量。炮班的人数为19人,其中指挥官1人。车长11.37米,车宽3.16米,车高4.78米。短而粗的炮管,是它的最主要的外部特征。
巴黎大炮
1918年3月23日7时20分,—声巨响突然在法国巴黎塞纳河畔响起,没过多久德军攻入巴黎的传言便不胫而走。事实上这天德军飞机并没有轰炸巴黎,而是德军使用了新研制的
[table][tr][td]
[/td][/tr][/table]
秘密武器——“威廉大炮”。
这种口径210毫米、炮管长34米、战斗全重750吨的“巨无霸”射程达到了120公里,是当时普通火炮的5~10倍。这种巨炮也因此得到了一个让大家所熟悉的名字——“巴黎大炮”。
“巴黎大炮”的横空出世刷新了火炮发展史上的多项纪录:最大、最重、射程最远,但同时也是最短命的。因为这种炮的炮管寿命只有50发左右,使用到一定程度后,炮身要送到工厂去扩充内膛,于是口径越来越大,从最初的210毫米到240毫米,最后扩至260毫米。此外虽然其射程远得令人吃惊,但其命中精度也差得令人伤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此炮发射了180发炮弹,竟没有一发炮弹击中战略目标。如此尴尬的事实使得昙花一现的“巴黎大炮”140天之后便“寿终正寝”了。
多拉·大炮
1935年,为了击毁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希特勒下令研制一种超过“巴黎大炮”的新型超级巨炮,克虏伯兵工厂承担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经过7年的努力,1942年春,克虏伯兵工厂终于造出了一种800毫米口径的超级巨炮。德军把这门史无前例的大炮命名为多拉大炮。多拉大炮全长42.97米,宽7米,高11.6米,重1350吨。炮长: 32.48米,炮重: 400吨。射程42-47KM。仅一个混凝土爆破弹就重7.1吨。如此的庞然大物使得后勤工作极为艰巨,仅就运输而言,需要首先把各部件卸下来分别装车,运炮车与两层楼的楼房相当。整座大炮及所需的弹药需动用60节车皮。而且,由于炮身过宽,标准宽度的铁路无法运输,需要专门铺设特制的轨道。到达发射阵地后,还需要借助巨大的吊车将各部件安装在炮架上。仅安装好这门巨炮,就需要大约1500人整整忙活3个星期。作战时由一个德军少将总体指挥,一个大校具体负责,操纵“多拉火炮”的炮班人数为1420人,加上配属的两个高射炮连、警卫人员与维修保养人员,这门火炮共需4120名士兵。德国空军还要负责空中掩护。
只可惜多拉大炮生不逢时,当它被制造出来时,德军已经绕过马其诺防线攻陷法国了。1942年夏赶上德军进攻克里米亚半岛,在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中击毁一个弹药库,以后就碌碌无为了。这时候,远程轰炸机和弹道导弹等新式武器的光芒已经把巨型列车炮的战略机动性,大威力,射程优势彻底掩盖了。轨道炮本身的战术机动,花费巨大,后勤支援的劣势无法弥补。轨道炮自此寿终正寝了。
普通的炮弹比坦克还要大。。。
今天的“大多拉”
巴比伦大炮
现代的超级大炮最有名的是萨达姆的“巴比伦”大炮。
“巴巴多斯”大炮
巴巴多斯大炮由美国和加拿大共同研制
[ 本帖最后由 wwwwww426 于 2008-8-13 13:4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