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船舶工业工程师的摇篮

江苏科技大学1933年创办于上海,是我国船舶工业系统人才培养的重点高等院校,被誉为”船舶工业工程师的摇篮”。1970年3月迁至江苏镇江。1993年6月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9年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划转江苏省为主管理。2002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决定共建华东船院。2004年5月,教育部批文同意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
学校现设有14个教学单位,分别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学院、生物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南徐学院、数理系、外语系、社会科学系、体育部以及成人教育学院。
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省级品牌建设专业、省级特色建设专业,国防科工委与江苏省共管专业若干。有硕士点、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工程硕士领域等;有41个本科专业,分属工、商、理、文等学科门类。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学校各类在校学生近18000人,其中,本科学生14371人,研究生500人。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4万余名毕业生。近四年来,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名,其中专任教师702名。现有正高职称100人,其中共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部级以上科技专家13人;副高职称400人。有3人被教育部遴选为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有3人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3个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12人被评为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7人被评为省“333”工程培养人选,26人被评为省部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获教育部青年教师科研奖励基金,62人获政府特殊津贴。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285人,占40.6%。目前在读博士97人,在读硕士24人,同等学历研究生班110人。
学校在船舶、机械、计算机、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信息、土木、管理、生物技术等学科形成了40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船舶设计与制造技术、轮机工程、船舶自动化与控制技术、企业ERP、焊接技术与新材料、工程结构分析等领域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鲜明的国防科研特色,蚕业及相关生物技术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近五年来,学校实到科技经费1.483亿元,其中:2001年为2850万元,2002年为3357万元,2003年为4203万元。这期间完成国家级项目36项,目前延续在研国家级项目18项。“九五”以来,由我校负责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0项;共发表科技论文5000余篇。2001年,《EI》收录论文和统计源收录论文在全国1075所高校中排序分别为118位、144位。2002年,《EI》收录论文、《ISTP》收录论文和统计源收录论文在全国高校中排序分别为85位、126位、154位;同年,学校科技在江苏省百余所高校中的排序为:成果授奖列11位,学术论文列14位,课题经费列16位。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与俄罗斯、乌克兰、印度等国长期开展合作科研,与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了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合作办学,与美中教育机构长期合作开办与本科专业教育互通的国际商务证书班以及与国外专业软件公司合作开办培训证书班。
学校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与思想,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按照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理念,构建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制订相应的模块化培养计划,不断推进从知识传授为主向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素质能力转化的教学改革。现有省级优秀课程13门,“九五”以来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优秀教材奖11项。学生在全国和省大学生数学、物理、力学、英语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数量和等级不断提高。2003年获全国“挑战杯”一、二等奖各一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一项,有6人、15人、32人分获全国英语竞赛一、二、三等奖,江苏省首届大学生力学创新制作大赛唯一的特等奖。1998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学校现有占地总面积1704.78亩,有东、南、西三个校区以及驻上海办事处,是江苏省园林式校园。校舍建筑面积51.42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用房18.9万平方米。现有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1143台(件),总值9037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98万册(不含技术标准图书4万册)、电子图书40万册,中外文期刊2027种,文献光盘、网络、镜像站数据库6个。
学校是连续10年的江苏省文明单位,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学校、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十一次获得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
自1999年学校划转江苏以来,根据省政府对学校提出的要求,确立了立足江苏、面向全国、保持特色的发展战略,从专业结构、培养面向、科技工作诸方面,实现了从为国防工业服务为主到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主的转变,形成了适应江苏省实施“长三角”沿江开发战略构建区域经济对科技及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学科体系,为江苏省确定的4个支柱产业和4个优势产业中一半以上的产业培养主专业人才和需求量大的专业人才,为江苏新型工业化和农业(蚕业)现代化的技术创新、新技术推广应用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为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争取多方面的办学支持,学校先后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海军政治部签订了培养国防生的协议书,并加强了江苏省造船、电子、机械企业的实质性合作。2003年10月,以江苏省各辖市和全国大型船舶、装备制造、电子企业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华东船院合作发展委员会正式成立。
为保持并加强我校为船舶工业服务的办学特色,促进我校各学科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我校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多学科综合支持的能力,根据船舶设计制造技术发展的要求,在学校现有的二级学院中与船舶工业直接相关的学科专业基础上,2004年5月,我校组建了“船舶工业学院”。该学院是跨二级学院的学科群组织,是“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学科支撑组织,其宗旨是直接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多学科综合服务。

江苏科技大学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5月14日“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江苏科技大学隆重举行。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镇江市有关领导和镇江、无锡、泰州、江阴和靖江等沿江各市经贸委(局)的负责同志,以及17家船舶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参加了签字仪式。
公共服务平台的组建,顺应了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发展的大趋势,是政府搭桥、校企合作、依托学校技术优势,为船舶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服务的一种创新模式。在理清思路、建立体系及实施途经等方面对高校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结合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设意义和过程
船舶工业是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出口创汇主导性产业之一。江苏省是我国第一造船大省,船舶工业在江苏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江苏船舶工业已初步形成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和产业积聚效应。但同时也存在着技术水平低、制造工艺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等不利因素。江苏船舶产业在发展中迫切需要依托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技术辐射、技术交流及人才培养。
江苏科技大学是我国重要的船舶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专业建设上始终紧紧围绕“船舶”特色,是我国船舶及相关专业设置最全面的高校,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科技创新优势、社会影响力优势和信息汇集交流优势。建设“平台”为学校提供了一个载体和舞台,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必将大力提升江苏船舶企业的技术水平,推动江苏船舶工业进步,更好地发挥学校的特色优势服务江苏经济发展,同时带动学校自身水平的提高。
2002年下半年,江苏省政府在酝酿制定加快发展沿江船舶工业规划时,省经贸委倡导建设由政府引导、企业和院校参与的“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以解决江苏船舶行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开发资源分散、新品开发不足等问题。该校积极响应省经贸委的倡议,组织精干力量,联系造船企业,联合开展建立“平台”的调研和论证工作。2003年9月17日,省经贸委组织在该校召开了“建设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座谈会”,省教育厅、省国防科工办、镇江市经贸委和江苏省13家重点造船企业参加了会议。会上提出了依托江苏科技大学构建“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初步方案提议。各造船企业代表热烈讨论了提议,愿意积极参与“平台”的建设。省市政府部门领导也积极支持,并提出了建设思路和具体要求。
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是在政府主管部门支持引导下,由省内造船企事业单位合作合资建立的科技实体组织,工商注册名称为“江苏省现代造船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初期,由镇江船厂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扬子江船厂有限公司、江苏苏美达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与江苏科技大学合作筹建,今后将随建设运行逐步增加合作单位。
“江苏省现代造船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董事会设董事长一名,董事6名,由合作出资单位委派。“平台”设立技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委员4名。“平台”下设的办公室、综合技术研发中心、船舶产品研发中心、船舶制造技术研发中心、造船企业信息化研发中心各设主任1名。“平台”人员中“平台”主任和各部门负责人均为固定人员,其他工作人员部分为固定人员,部分为兼职人员。所有人员由合作单位选派或从社会选择并由“平台”聘用。
“平台”建设初期注册资本额为260万元人民币,资产独立建账,有偿使用其他单位(包括合作单位)的设施、设备。“平台”的设施资源的来源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江苏科技大学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设施、设备为基础,通过协议共同使用;二是与合作企业或社会上其他企事业单位通过协议利用或使用其设施条件;三是申请政府资助以及“平台”运行收益中投入部分用于添置必需的设施条件。
三、功能和目标
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跟踪世界造船业的最新技术发展方向,立足省内船舶制造企业的现状,优化整合有关企业和社会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条件等资源,以造船企业信息化和船舶制造技术数字化为目标,以船舶制造集成系统和造船企业ERP系统为开发平台,与造船企业一起共同开展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技术成果,由点带面地推动江苏省造船企业在船舶先进制造技术方面整体水平的提升。建设起来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成为面向江苏省造船企业、面向社会,开展船舶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技术和成果研究开发的科研机构;整合社会技术资源、并使造船企业有效利用社会技术资源的服务机构;为造船企业开展成果培育、技术引进、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的孵化机构;培养造船企业专门技术人才和培训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专门技能的培训机构。
四、运行目标及效益展望
作为目前在国内船舶行业三足鼎立之一的我省造船行业,由于其具有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和出口创汇的特点,得到了省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发展和壮大船舶制造业,促进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创汇,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船舶生产设计和建造的速度和精度,开展船舶数字化生产设计技术的研究。依托“平台”,校企合作进行船舶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开发研究和技术应用,不仅对于提升我省造船企业在世界船舶市场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有效利用设施、人员等科技资源,集中科技投入提高投入产出比,提高江苏省造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获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近年来,每年江苏省各造船企业用于船舶设计方面的委托设计费用超过数千万元,技术落后、生产周期长、材料消耗大、人员工时多等引起交船脱期等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于统计。国内外造船企业的经验证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推广,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仅以近几年为江苏省个别造船企业开展计算机辅助船舶生产设计这一类项目为例,由于设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建造质量明显提高,单船钢材利用率至少提高5%以上,建造工时减少15%以上,单船直接经济效益至少增加200~300万元,若普及到全省地方船厂每年完成的50多条船舶,直接经济效益至少可达1亿多。随着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运行和项目实施,产生的经济效益将非常可观。

江苏科技大学是我国重要的船舶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专业建设上始终紧紧围绕“船舶”特色,是我国船舶及相关专业设置最全面的高校,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科技创新优势、社会影响力优势和信息汇集交流优势。

船舶工业工程师的摇篮

海军国防生

海军国防生

??招生广告?

这是什么…?
与TA N杆子打不到一起的东东
看帖子主题我还以为TA里造船能培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