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百年比较:北洋水师与国家医药储备资金

(本文节选自《应走向共和100年不动摇》(二),凯迪网络猫眼看人首发,欢迎转载,
并请注明作者、出处)

《南方周末 》(2004 年9月9日版)第一版以《谁动了国家的医药储备资金》为题,揭出了
一大丑闻。令人想起百年前北洋水师的一幕。对照揣摩,令人心惊肉跳。

首先是在性质上完全一样:“中国的医药储备制度。。。为适应战备需要。。。由单纯
的战备,逐步扩大到战备、外援、救灾、防疫和应对突发事故”,这种储备,不就如北洋水
师的弹药库一样吗?

其次是腐败的其手法、甚至场景都完全一致:

1894年,当时号称“世界第四、远东亚第一”的北洋水师,为了迎接醇亲王的检阅,李
鸿章先行检阅在天津。在检查仓库时,出现这样的情景,一军官撬开一个弹药箱满满的一箱
炮弹,李鸿章高兴的点头。他环顾四周,然后走到门口,准备出去。突然,他回转头来说:
“不对啊!” 返回撬开其他的几个弹药箱:结果里面装的却是一箱箱的砾石。。。。。

108年后,历史又发生了同样的一幕:

[B]1996年。。。原国家医药局调查组曾经奔赴沈阳的一家医药储备单位检查库存,这
家公司推托说打不开仓库的锁。从下午1点一直僵持到晚上8点,门终于打开,里面什么药品
也没有,只是一包包报废的器械。仔细检查,居然是“文革”中农村赤脚医生用的器械包。
医药公司称这些东西价值2000万。

在调查组负责人的质问下,被查单位支支吾吾说弄错了,救灾药物在另一个仓库里。但
打开那个仓库,里面却堆满了当时市场上时兴的营养药脂肪乳,而不见救灾药品。(2004年
9月9日南方周末:《谁动了国家医药储备资金》)

百年前与百年后,问题同样地出现了。我们再看百年前与百年后是如何查处的:

1898年,李鸿章从天津到刘公岛,在视察水师前,进行了暗访,次日聚会大厅痛宰爱将
黄某。。。。。

92年后的1990年:

有关部门发现问题后,这位负责人立即内退,并很快现身于上海的某集团,身居高位。。
。。(2004年9月9日南方周末:《谁动了国家医药储备资金》)

百年前后都是一样,都是再次重申:

102年前,甲午海战爆发前夕,光绪命令翁同酥:“不惜任何代价,马上到国外买炮弹
!”。。。。

百年后,则是下文件:

1990年代以来,我国的水患、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明显增多,为了改变当时医药储备
供应的困难局面,国务院于1997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改革与加强医药储备管理工作的通知
》,指出。。。财政部1997年发布的《国家医药储备资金财务管理办法》[/B]中,规定。。。
(2004年9月9日南方周末:《谁动了国家医药储备资金》)

再次重申后效果如何?

镜头转换到甲午海战后的广州总督衙门前:孙文手手持剪刀,大声地演讲:“你们知道
他们用买炮弹的钱买回了什么!我告诉你们:一个当海军的士兵开了小差,他说他们采购炮
弹的船上装的是满满一船的煤碴!他们就是装装着这一船煤碴,当作炮弹、当作军用物资,
躲过了海关!”然后他挥剪欲剪去他的辫发。。。

102年后:

1996年,湖南、广东突发了比较严重的灾疫情。国家有关部门紧急协商,从已经安排到
重点项目中的外汇指标内抽出一笔,组织进口一批急救药物。其中,一部分外汇指标(相当
于一笔补贴资金)。。。要求进口国内紧缺的急救药物。但是,这家公司竟用这笔外汇指标。
私自进口了当时国内市场紧俏的热销药物,从中牟利。而且,所进口的药物,堂而皇之打着
“救灾医药储备”的名义,蒙骗海关,偷逃了关税。(2004年9月9日南方周末:《谁动了国
家医药储备资金》)

当然,百年过去,毕竟我与/时/俱/进了:

李鸿章到天津前,为了掩盖其私吞公款的事实,李的亲信采取了杀灭口的办法。

百年后,这都成了“国家 机 密”不得过问:

。。。8月31日,[B]本报记者电话采访这位负责人相关情况,他以医药储备是“国家机密”
为由,拒绝回答。

但一位医药储备工作人员则对本报记者说:“医药储备是为老百姓做的大好事,应该公
开透明,大力宣传,谈何‘国家机密’?”(2004 年9月9日南方周末〈谁动了国家医药储
备资金》)

百年中国的比较得出:

一、其腐败从内容、手法,甚至是场景都惊人的一致。

二、在查处上,清政府野蛮一些:用的是砍腐败份子的头,以儆效尤;而现在文明一些,
以下发文件方式儆效尤,以“内退”来惩治腐败份子。

不同的也有:

百年前的掩盖罪证是以杀人灭口的办法。

而现在,是以与时俱进的新名词‘新方法来解决这个百年的老问题:“国家机/密”

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直接原因,是从上到下腐败透顶,那么现在我们吸取了教训吗?

——我认为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