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媒体没一个干净的 连电脑报都被收买了
??最近打算买音箱,看了很多网站,上周星期六小弟逛电脑报网站,发现一篇《三诺音箱 百万美元退货事件的背后》的文章,文章曝光了三诺音箱的质量问题,觉得不错就收藏了作为参考。不过星期一中午准备承休息的时候溜出去看看产品之前,再次打开这篇收藏的文章,发现《电脑报》网站提示说:“文章已经被删除”。
??原来早听同事说,IT媒体没有一个是干净的,不过《电脑报》还比较客观,不过事实证明也不过如此。如果三诺的产品没有问题,怎么会去公关《电脑报》把文章删除了。三诺这样做,无非是欲盖弥彰。我用google搜索了一下,还能看到三诺百万美元退货事件的背后的“尸体”,幸好google留下了三诺欲盖弥彰的证据,其他购买三诺音箱的兄弟以后要小心啊!
??转载一下全文:《三诺音箱 百万美元退货事件的背后》
??三诺音箱 百万美元退货事件的背后
作者:佚名 新闻来源:电脑报 更新时间:2006-7-22
??2006年7月中旬,国内音箱行业爆出 “三诺百万美元退货事件”:一批价值上百万美元的三诺音箱被从德国退回。一时间各种说法满天飞:有人说是炒作,有人说是陷害,还有人说是正常现象。
??那么,事件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真相?被退回的产品流向何处?对于在国内销售的同款产品,是否存在同样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开始了一次深入而艰难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一个个真相让记者无比震惊: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音箱安全问题必须得到每一个人的重视。
??一份德国检测报告引发的退货危机
??经过调查,2006年7月16日,一份埋藏了半年之久的来自德国的音箱检测报告摆在了记者面前,报告上的记载日期是2006年1月。
??打开报告,记者发现,一款在国内人气颇高、畅销无比的电脑音箱,居然在测试中出现一系列严重质量问题,很多测试环节都被判为不合格。正是这个报告,导致三诺公司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音箱产品被从德国退回。
??2006年1月,中国深圳市三诺电子有限公司出口德国的一批数百万美元的电脑音箱在进入德国时接受了德国知名电子产品测试机构进行产品检测。
??2006年1月19日,素以严谨著称的德国Obering. Berg & Lukowiak GmbH检测机构对1月10日送测型号为12016的2.1音响系统出具了一份严格的检测报告。令人不曾想到的是,这份仅仅针对送测样品的检测报告竟将一批价值上百万美元电脑多媒体音箱挡在了德国国门之外。
??一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Obering. Berg & Lukowiak GmbH是德国知名检测机构,让它检测是要花昂贵的费用。”而一份只针对样品的检测报告凭什么让其他货物遭受株连?一位深谙国际贸易规则的人士指出:“如果被欧洲海关检测出进入德国的产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不仅会对经销该产品的企业处以严重的罚款,还会对相关企业进行市场禁入。甚至更加严重的,可能对出口地区整个行业实施制裁。”
??该报告显示在温度为22.0摄氏度到30.0摄氏度,湿度在40%到60%,大气压在980到1040hPa的条件下,这款标明为SilverCrest品牌的2.1音响虽然通过了诸如“Quality of audio transmission”、“EMC”等测试,但却并没有通过电器安全相关的基准测试。
??报告具体指出安全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该产品功放箱体并没有使用防火性能更好,更加耐高温的材料V-1,而是使用了比较易燃的材料HB;主变压器在240V的过载测试中被击穿;以及在产品包装中除了配套光盘中的说明书外,缺乏书面的产品安全说明。
??虽然报告声明只是针对该送测样品所出具的检测说明,但是没有人能够保证这上万台产品百分之百的安全。倘若发生事故,经销商将不得不为某台引起事故价值低廉的2.1多媒体音响赔付上千万欧元的损失并可能市场禁入。
??正是处于这样的考虑,上万台印有Made in China字样的SilverCrest牌的2.1音箱被退回了原产地中国。根据记者了解这批2.1音箱的货物由中国深圳市三诺电子有限公司代工生产,而且从外观上看次批退货的产品和三诺在国内市场销售的iFi-321型号产品完全相似。
??而iFi-321这款独立功放的2.1有源音箱系统在国内却在热销,为什么国内却没有发生这样的检测问题。如果真如德国检测机构报告所述,那么消费者购回的三诺音箱随时可能遭遇安全危机。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此次德国检测报告引发的退货危机,为此记者采访了三诺公司市场经理王念东。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王念东信誓旦旦地表示:“三诺产品都通过了3C认证和CE认证,在国内市场生产的产品绝对符合我们国家的标准。”
??而三诺其他市场人员则私下表示:“由于出口德国的是230V,所以电路设计和国内都不相同,虽然样品检测出了问题,只是外观相似罢了。”
??对于240V击穿的问题,王经理指出:“在德国的工作电压是230V,而这批产品在230V条件下应该是符合标准的。” 言下之意在于用240V去检测230V使用的产品,是一种标准歧视。
??由于此次送测的样品是通过了CE认证,为什么到德国就过不了关?一位从事电器3C认证的工程师认为:“在进行严格安规检查的时候,要求在变压器烧毁的情况下加上万伏高压都必须保证不漏电。”不过他补充了一句:“这样的产品成本就会显著上升!”
??而对于耐火材料问题,记者并没有得到明确答复。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耐火材料的选择上,虽然V-1耐高温放火效果都明显好于HB,不过成本却比HB显著增加了,鉴于目前国外某些代理商对国内代工企业恶意杀价,有些企业只好采用HB这种耐高温放火性能差的材料来构造箱体,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IT产品领域长期存在双重标准,流行的说法是:“一流产品买欧美,二流产品卖日韩,不入流产品搞内销”。由于国内市场需求巨大,一些厂商甚至将国内市场作为其设计失败产品和低劣产品的倾销地。当然这也国内许多高科技产业技术低下,为了企业产品的销路,只能受置于技术领先的国家和地区标准上的牵制。
??对于三诺国内其他型号是否存在这种问题,王经理表示:“三诺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而且长期和创新、罗技等国际知名品牌都合作,产品质量绝对有保证,而且也是根据每个国家不同的实际标准情况来生产。”
??不过此次检测并不是德国或者欧盟的特殊测试,在记者拿到的检测报告里面,专门针对德国或者欧洲适用的标准要求是显著标明的。所以这次检测而是所有电器产品应该通过的基本测试,而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表面上看焦点集中在了变压器和耐火材料的争论之上,可是这个争论的背后却隐藏着多媒体有源音箱产业的独立功放之争的秘密。
??在多媒体音箱的独立功放问世之前,多媒体音箱包括功放电路和变压器灯都是集成在单元的箱体以内,不仅导热效果极差而且乱流不好解决,同时由于振动对元器件的影响以及空间的限制对于功放电路的设计也无法达到最优,所以对音箱的音质、音效产生了许多麻烦和不尽人意的地方。
??所以从创新首先在多媒体音箱引入独立功放的概念后,国内厂商纷纷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但是由于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许多杂牌军跟风,在他们生产的这些独立功放产品中,独立功放只是一个摆设,不仅没有重新根据外置功放的箱体,重新优化电路,而且为了节约成本将变压器和功放电路包裹在一个严密且材质低劣的小箱体中,不仅没有启到散热的作用,而且还加重了元器件的老化和独立功放箱体顶部的高温。
??那么,当音箱使用时间稍长,或者某些粗心的消费者出门忘记关闭电源,那么这种产品实实在在的将成为安置在家中或者办公室的定时炸弹。对于现在许多漂亮的塑料外壳来说,如果不是高温耐火材料,不仅可能引起独立功放的变形、烧熔,甚至还有可能引起火灾的危险。而三诺代工的这款退货产品没有通过德国安全检测,便是德国人处于对其独立功放暗藏的隐患表示的担心。
??更可怕的是,由于目前音箱行业相比其他细分IT行业利润更可观,所以有大量的资本投资在珠江三角地区一带进行音箱的生产,许多小工厂为了迎合消费者对音质的需求,盲目跟风推出许多如同定时炸弹般独立功放的产品,而这些产品既没有考虑独立功放的“疑难杂症”,也没有获得相关的安全认证。
??所以这些偷工减料生产出来的问题产品,一经上市消费者很难辨别其危险程。加上抢夺音箱市场这块利润丰厚蛋糕的竞争日渐激烈,许多厂商只好采取降低材料品质等手段来增加自己的盈利。所以,这些劣质音箱可能成为走进千家万户的定时炸弹。
??一位在卖场刚刚装了电脑,准备买套配套音箱的张先生告诉记者:“本来想买三诺独立功放箱子,但是最近听说出了问题,不知道其他型号的会不会有一样的问题。”而深圳关外一家私人工厂的老板透露说:“最近很小心,害怕独立功放退货的事情引起什么问题,所以先卖着,等风头过了再把货铺开。”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音箱厂商都对三诺退货事件保持沉默。一位老总私下对记者说:“不是不想说,而是不好说。这里面情况太复杂。你让我们怎么开口?”
??铜价持续的走高、石油价格带动塑料价格的大幅攀升以及2006年7月1日欧洲开始实施的RoSH认证,极大增加了音箱生产成本。
??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不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和杂牌军不惜血本压低成本想逆势而起,去赚去微薄利润,不仅打乱了一个正常行业利润点,引起产品质量问题。
??这不仅让人想起当年主板市场,正是由于许多主板厂商迫于竞争压力偷工减料,不花心思在研发上,而在考虑如何靠低价抢单,最后只能穷途末路。
??当记者来到卖场,发现许多消费者并不了解音箱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许多消费者表示自己购买音箱只要听着差不多,外观看上去不错就行。而厂商过去对独立功放的宣传,也造成消费者盲目追求高功率。
??此次代工退货事件后,数万台退货音箱应该如何处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三诺官方明确说法,具体产品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谜。对此三诺市场人员只是表示,都是1月份很久之前的事了。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国内音箱行业只是把这次事件当作国际贸易中一件小事情的话,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中国音箱产业很难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只有真正从产品质量做起,重视特别是电子产品安全问题才能逐渐淘汰许多杂牌军,用足够利润积累更多技术,多媒体音箱产业才能拥有一个美好未来。
《电脑报》网站本来刊发了有关三诺音箱安全不合格的相关黑幕报道,但是由于某种不能告人的原因,《电脑报》网站又在之后撤销了这篇文章。不过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里面的快照留下了整个事情过程的证据,整个事情让人感到对IT媒体的震惊和悲凉。阅读过全文之后,笔者不仅要问为什么一款具有安全隐患,被德国退货的音箱产品,在国内媒体欲曝光其产品质量问题的时候,讲述事实真相的文章居然被删除了。那么那些购买了和即将购买这种劣质产品的普通消费者将如何处理这些具有问题的安全产品?谁来保证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而笔者还要质问的是作为号称“全国IT媒体阅读率排名第一”的《电脑报》为什么又会在这个事件中屈服撤销了网站上相关曝光的帖子,这不是助纣为虐么?
分析整个事件的背后原因就在于传统制造型的IT产业已经日薄西山,而以厂商为生的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利润大幅度下滑,为了吸引广告增加利润来源,IT媒体不得不低下头颅,谋杀事实和不法厂商沆瀣一气,让广大的消费者成为唯一的受害者。而此次三诺通过手段删除《电脑报》网站上的负面报道,不仅说明了三诺的心虚印证了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问题,更说明IT媒体完全沦为厂商的附庸,就像寄生虫一下靠寄生厂商为生。良心?请不要让IT媒体谈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