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南方人物周刊》的教育黑幕文章

一位国内著名大学数学系教授谈北大数学系在国内一手遮天的内幕
《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21期
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团体
——对一个著名数学教授的匿名访问

“因为选院士的时候他们可以掌控的,你去看一看,选院士,北大有多少票?现在是——任何人得罪他们,那肯定就当不了院士”

本刊记者 张欢 实习记者 钟良

应本刊的邀请,一位国内名牌大学数学系的著名教授接受了访问,向记者透露了国内高等教育存在的某些“潜规则”。
尽管该教授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但仍然不敢透露自己的姓名和学校,因为“这里面的内幕是你们不懂的:。
有点白色恐怖的味道
教授:坦白地讲,这样与你对话,会给学校以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最好不要把我的名字说出来。这里有许多老师,一个项目一失去的话,整个系的发展就会受限制。
人物周刊:我知道您对北大数学系有尖锐批评,特别是在他们对国内科研基金的项目控制方面……
教授:不光科研基金了,有些大的项目(记者:比如说?),教育部、科技部啦,973计划(编者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啦,还有申报一些教育部的奖,因为评委里面都有北大的,或者他们的朋友,我们会都拿不到了。
他们形成了一个利益团体,因为选院士的时候他们可以掌控的,你去看一看,选院士,北大有多少票?现在是——任何人得罪他们,那肯定就当不了院士。
人物周刊:这个现象您是单指数学系?还是……
教授:别的方向我不了解,数学系我了解一些。我们这么多年观察过来,这个样子下去是没有办法的。我一个海外朋友开玩笑说,我们可以公开讨论任何人,开玩笑都没问题,但你不敢私下讨论北大(数学领域)的院士们,要是他们听到后你就麻烦了。到这个地步,有点白色恐怖的味道了。
人物周刊:有这么霸道吗?
教授:就是这个样子。丘成桐先生之所以恼火,原因就是这个,连丘先生这样的都敢死扛着、死顶着,就别说我们这样的小人物了。要是没有丘先生出来说话,那会是什么样子,你可以想象!
当年有华(罗庚)老在,他可以指明一些方向,带出一些好学生,这么多年了,没有像他这样有威望的人来带着中国的数学往前走,一片混乱!因为他们的数学也不行,但是他们掌控着中国(数学领域)的发展:通过他们控制的奖金和基金,可以调节你的数学的发展方向。这二十年中国数学没有大的发展,原因就是这样。
钱是投入越来越多,但是你发现效果反而不如以前。许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你又能怎么办?
人物周刊:您认为北大方面自己也意识到了吗?
教授:我想他们心里也知道。但是一到利益关口,他们就以利益为重。而且他们现在完全掌控着(数学领域)院士的选举,院士选举是重头戏,很多年轻人 为了当院士,就低三下四,可以说是忍气吞声,包括做学问等,完全是人格都变了。
人物周刊:我很难理解。
教授:我就知道一些人为了当选院士,生怕得罪北大,真是低三下四地讨好他们,(记者:比如说?)还是不提他们的名字吧。
人物周刊:他们可以做出什么牺牲来换取一个院士头衔呢?
教授:很多时候要和他们拉关系,要有意去讨好他们,比如说开会邀请他们,还有一些评奖,如果他们也在里面的话,就要有意去照顾北大,或者让给北大。想方设法地让步。说白了,就要低头哈腰,夹着尾巴做人,就是这样。
人物周刊:您谈的是北大数学系的情况,那别的学校呢?
教授:没有实力和它抗衡。(问记者:你是指数学方向吗?)比如说清华的数学系,他们的数学也很强,有很多杰出的青年,但到现在没有一个能当上长江教授的。这说明什么问题?而北大的推一个上一个。
更别说院士了。别的学校想当院士难上加难,除非是复旦的、中科院的。现在中科院也上不去院士了,基本上北大说了算,(记者:为什么?)因为他们自己内部不团结。北大拉了一些中科院的院士和他们合作。你可以看看最近评的一些大奖,评审委员都是些什么人。
人物周刊:都是北大数学系方面的?
教授:对。他们要是给了一个(奖项)给其他学校的,评选院士时(其他学校的)人就要投他们的票。各种奖项啊、评审啊,完全成了一种拉帮结派的工具。坦白地说这批人退休了,你就会发现晴朗很多,发展趋势会好很多。陈(省身)先生离开(去世)前讲的那番话,你就知道他发牢骚的缘故了。
人物周刊:包括陈省身先生这样的,都没有办法吗?
人物周刊:他哪里有办法啊?!他希望他手下那几个年轻人能够当院士,但是就是当不上。人人都知道水平够了,连北大数学系的都知道水平够了,就是当不上。他要是不让你当,你就别想当。这样就形成了了一个利益交织网。
当然他们也不是百分之百都那么差,有时候也有公正的一面,在不损害他们利益时,也有公正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我觉得他们做得是很过分的。
应该有媒体监督
人物周刊:总结您的讲话,是不是可以这么说,那些人通过控制奖项,逼得全国高校数学系的老师们全听他们的?
教授:就是围着他们转。
人物周刊:为什么这个评选委员会还能多年维持下去呢?
教授:这么多年来,他们跟方方面面的一些关系都拉好了,评选委员会总是他们的人。而且一些真的很优秀的老先生,比如王元(编者注:著名数学家),年龄大了、退休了,他们对这些事很烦,退了就把空缺给了这些人。
人物周刊:那在您看来,北大数学系对全国其他高校数学系的挤压,在其他高校存在吗?
教授:数学这块,基本上就是北大、中科院和复旦这三派。我想(数学领域的数学家)任何一个想当院士的,一定要投靠这三派之一。现在北大的势力最强,它的院士最多。你要是不投靠这三派,你几乎不可能评上院士。
人物周刊:在您看来,这种院士制度,有必要废除吗?
教授:我想以前周光召(著名物理学家)、丘成桐他们都这么想过,要么降低标准,让很多人都能上院士,把院士的权力和威望降低;另外就是真的把它废除。废除的话,我想现在已经是院士的人不太能同意,相反他们把这个门槛提得更高了,要2/3通过你才能入选(院士)。这样的话北大的更强了。
人物周刊:为什么?
教授:他们本身就占据了2/3的票。
人物周刊:普通民众心中,院士评选本来是非常崇高的啊。
教授:这些院士本身跟太多利益挂钩,一方面,他们(自身)掌控着很多利益,另外他们享受着部级待遇,也很高,这两方面给了他们太多的特权。
人物周刊:什么特权?
教授:要是院士要拿几个项目,那是百分之百地拿。而且每次评审组的组长一定是院士,所以他们的权力非常大。
人物周刊:普通民众怎么也想不到院士里面会有这么多事。
教授:就是这样。要不丘先生这么恼火!周光召是院士,都要求取消院士制度,可见实在是有点过分了!
人物周刊:那在你看来,这种学术界的腐败现象,如果有媒体介入的话,会不会有帮助?
教授:应该有舆论监督。我觉得你要是报道得比较准确,比如像丘先生这样的观点,会产生好的效果。他是一身黑,没办法反驳,不敢公开否认,包括北大数学学院没一个人敢实名站出来,拍着胸脯说:“你说的都是假话。”连一个出来说几句圆场话的都不敢。
但是报道不准确的话,被他们抓住漏洞,反过来会让我们和你们媒体失信。你知道他们心虚,但是另一方面,他就是在等着抓你的漏洞,看到你说的话不准确,或者表达得不是很准确,他就反咬一口,又要搞得天下大乱。
人物周刊:弊病这么多,那么在现有情况下,就没有可能建立一个好的评审制度吗?
教授:现在有一点病入膏肓了,只有等,等到这一批人真的退休。我也希望,丘先生的话能够刺醒某些人。我想一些中央领导人都开始重视了,往往会有好的现象出现,至少可以让以前为所欲为的那些人收敛一些。
人物周刊: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不能根本改变的情况下,那您觉得我们的高等教育该怎么办呢?
教授:慢慢改善吧?总体来讲,中央领导还是很尊敬这些真正有水平的专家学者的。他们的意见要是能够被参考、受到重视,就像温家宝总理对丘先生的批评意见亲笔批示那样,让他们能真正参与国内一些教育政策制订,情况会慢慢改善的。

(全文完)

教育终于给整跨了,唉

尿不湿+卫生巾+避孕套=中国式大学
中国式大学,换个时髦的词,也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归纳其特点,尝试用尿不湿、卫生巾、避孕套来做说明,不吝指教。
尿不湿:
如果一部分人类发现大脑控制不住自己排尿器官,那么尿这种貌似啤酒状的黄色液体就会尽情地流淌。当然,尿不是啤酒,散发不出诱人的麦芽芳香,它纯正的臊臭味道只会给洁白的床单、纯洁的内裤还有人类追求享受的感官带来污秽不堪的恶劣之感。
凡亲身使用过尿不湿或听说过它的人,都知道其产品功效。它能使那些大脑控制不住排尿器官的人类自由排尿,无论谈判、娱乐还是睡觉,尿不湿都能够坚守岗位,无怨无悔。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人类才能够西装革履地出入各种场合,而别人丝毫看不出在他们衣着光鲜下面,有一股恶臭的貌似啤酒的潜流。
众说周知,使用尿不湿的主要是儿童,还有一部分弱智人群。但很中国的学生们很小就表现出强烈的“尿不湿”天赋。在他们进入高考考场后,成群结队的家长在门外手举奶瓶、面包翘首以盼。如果孩子们需要一块尿不湿塞进内裤来缓解高考压力,家长也一定会如实照办,并挑选最新款、吸尿能力最强的产品。
家长深知,尿不湿产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考分数,以及下一代能否赚到足以买下全世界尿不湿的金钱。
从身体分析,十八岁学生个体已基本发育成熟,但他们直至进入大学,心理还处于断乳前期。而中国式大学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职能,它们对于学生影响力其实与高中没有本质差别。大学里也只不过教材多一点,旷课多一点,搞对象多一点。一大群学生仍处于嗷嗷待哺的、茫然无助的羊羊羊状态。
经过几年中国式大学教育,其实学生与尿不湿结下了更深厚情谊。
中国式大学的教育思想,始终贯彻把学生当作随地大小便的孩子,他们希望通过灌输书本知识和各种道德规范,能起到尿不湿的显著功效,希望学生在校时不要污染校园,毕业后不要给母校抹黑。现实社会证明,急功近利的教育还是让大学颜面尽失。莘莘学子们正从他们满腹经纶的下身,掏出了一块又一块尿不湿,随处乱扔,尿不湿上面流淌着清高、功利、虚伪、脆弱、自私、贪婪。

卫生巾
尿不湿与卫生巾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发育未成熟的表现,后者是发育成熟的标志。前者男女老幼均可,后者是性象征。当含苞欲放的性通过浴血奋战,准备向外界庄严宣告独立时,一块取名卫生巾的抹布不分青红皂白地扑了上来,把准备骄傲宣誓的嘴严严堵住。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学谈恋爱是禁止或偷偷摸摸的。九十年代,大学恋爱不提倡也不反对。二十一世纪,大学同居是不害怕退学的,怀多少孩子都是可以做掉的。于是大学校园迎来了生命春天,性的欲望如野花盛开。
面对这样一群活泼生命,中国式大学管理者又在做什么?那群年迈或即将年迈的人在他们性欲旺盛的年代,只能压抑自己的蠢蠢欲动。而今天,当他们目睹青春生命体中留出的殷红鲜血,是满脸羞红、还是从容不迫并表现出更多的人性关爱?
中国式大学制定了道德约束制度、考试评判制度,但还没有听说制定了科学的性教育制度。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大学生,依然沿袭前辈传统,对性无师自通。和以前相比,唯一的进步是他们可以通过网络选定一些色情图片或视频为自修教材。
以下一些案例在高校经常发生,早已经见怪不怪了:
1、男生、女生在寝室有不正当行为,被校巡逻队抓住。校方给两人处分,给巡逻队记三等功。
2、男生、女生趁夜深人静,在校园草地上偷欢时,被巡逻队拿手电筒抓住。校方给两人处分,并罚款作为对破坏公共场所草坪的补偿。给巡逻队记二等功。
3、男女校外同居,女生怀孕。巡逻队通过学生内线得到情报,趁月黑风高,把两人连同那个肚子里的孩子一网打尽。校方有两种处理方式:第一种,两名学生统统开除。第二种,学生家长赶紧掏钱保学籍,孩子被做掉。校巡逻队劳苦功高,被记一等功。
校方发自内心地希望学生都是中性人,他们除了学习就是守纪律,学好本领,将来为国家添砖加瓦。大学生们本来如花年龄,却要在无性的象牙塔里度过,并随时面对羞耻的威胁。
就连卫生巾这块小抹布都在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时刻想着给青春生命更多自由呼吸,更多尽心呵护,在透气丝薄中取得一项又一项科技成果,而中国学识渊博的校长们在想什么,他们也想到了卫生巾,但他们只想到了多重保护,防止侧漏,如此而已。

避孕套
避孕套和卫生巾相比,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卫生巾只是防护,而避孕套可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只需要性福时戴上,在需要让快乐升华并诞生爱的结晶或爱的目击者,可以去掉它。
记得以前小孩子不知道它是什么,以为是气球,鼓起腮帮子吹了起来。当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举着吹大的避孕套回家时,家长早已经面红耳赤,呆若木鸡。以前不认识避孕套的除了孩童,其实还有很多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因为他们专心致志地学习,没有搞对象,没有性知识接触渠道。
中国的大学在矜持很长时间后,面对日益开放的时代和国家预防性病、艾滋病的紧急召唤,开始在校园里安装避孕套销售机。提倡戴避孕套是学校或国家明令的,而戴不戴纯粹是私人的。但避孕套的普及,至少让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再不会把它误认为气球,这就是巨大进步。
大学没有制定如何使用避孕套的教材,但学生们无师自通,这是人的天性使然。但人不是动物,当他们用避孕套控制性生活时,他们的精神生活又该怎么掌控呢?大学真正的职能其实应该是教导学生如何配戴精神避孕套,什么时候该戴上,什么时候该拿下。
大学应该是自由天地,人性舒展,学术争鸣热烈,可当前大学的精神生活怎样呢?
以下一些案例在高校经常发生,早已经见怪不怪了:
1、学生之间拉帮结派,画地为牢,相互没有包容、交流,大家都在为一己私利发奋苦读。
2、老师不愿传道解惑。他们要么高居象牙塔,著书立说;要么关心经济收益,下海经商。
3、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思想碰撞的火花,更谈不上孕育新的发明创造。
可以说,中国式大学不仅在肉体上给学生们准备了避孕套,还买一赠一,在思想上也给他们戴上了避孕套。如果大学职能丧失或本末倒置,那后果非常可怕。
试想一下,大学生毕业之后,将戴着各种款式型号的精神避孕套走向社会。他们很可能穷尽一生,也找不到取下避孕套的途径,最后他们会怀疑自己的性别并产生严重性错乱。他们旺盛生命力射出的灵魂精液将无情地死在精神避孕套中。这些风貌正茂的莘莘学子将郁郁终生,至死也找不到快乐、幸福和永恒的自由。

勃起的大学和阳萎的大学生!
看过几所大学的建设成就,从内心里感到近些年来大学的建设不一般。确实是这样,曾几何时,我国又破又烂的大学,旧貌换新颜,一所比一所漂亮,一所比一所气魄。人们在感叹大学勃起的同时,是不是也在为自己的孩子的学费发愁呢。是啊,大学用不长时间已经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建设历程。在我们为此而感到自豪的时候,不得不为自己的孩子将来能不能上得起大学和上了有什么用而担忧。大学在进行成本核算,看了我们的大学的建设规模,再看看哈佛的现状,应该对我们的大学的建设感到自豪,而对哈佛的建设感到不满。但是,看看哈佛的教育质量,我们还能笑得出来吗?我们的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状,不是阳萎又是什么?
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应该谁来埋单,这个命题说起来简单,真正分析起来,却不是那样容易。实际中,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埋单的无疑是国家和家长,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兴办教育,家长紧衣缩食支付了大量费用,学校完成了教学计划,老师尽到了责任。如果说学生没能找到工作,好像板子最应该打到学生身上,应该诘问学生为什么没能学好,为什么不能找到工作,为什么用了十几年,没有能够学会生存的基本技能?
细想起来,这样的结论,似乎过于武断,并不仅仅是没有学好的学生难以找到工作,有不少名牌大学的优秀学生,同样也混迹这支队伍中。
从公开报道中,我们看到,当前有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刚刚毕业就有走进的职中、技校回炉,其中就不乏名牌大学优秀毕业生的身影。对此,有些教育工作者高声喊好,说是大学生务实了,能够适应市场需要,这是一种进步。也有不少专家学者疾呼,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是人才的浪费。
真正痛心的恐怕还不是这些人,应该是学生的家长和学生本人,学生是在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对白领的追求,降低职业目标转而求其次,改为和初中生一起学习蓝领的技能。
教育部的领导说,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大学生供过于求是结构不合理和短期过剩,也许事实是这样。
但是,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已经出现了零工资就业和向农民工看齐的现实,大学还在扩招说明什么?有些人可能会说,这是人才储备,不能等到需要人了再培养,那时就来不及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吗。
事实并非如此,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很快,等经济发展了,现在的大学生所学的知识恐怕就陈旧了,这样的人才储备毫无意义。如果作为安抚人心,保持稳定的一种说词可能还解释的过去。
在二十多年前,那时的大学生算是天之骄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也曾不对口分配过一些理工科的大学生。到现在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他们多数却再也没有选择对口的机会。一方面,他们已经熟悉了从事的行业,另一方面,他们原来所学的知识早已陈旧,进入对口的行业,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当然,一些文科的学生不是这样,这一点需要说清楚。
共青团中央对大学生职业目标进行调查,结果有近九成的学生对职业倾向不明确。我们总是对孩子们说,要胸有大志,人生目标要明确,为什么那么多大学生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说明大学生对社会缺乏起码的了解,不知道毕业后能不能对口就业;二是说明学校老师并不熟悉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情况,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将来有多少会从事所学的专业。是啊,四成的大学生期望依靠父母托关系、跑门子就业,这样的就业方式如何能保证科学合理,又怎能不泯灭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期望。
一个在南京毕业的大学生,和他的同班同学一同到一家媒体工作,他和媒体签定了招聘合同,而他的同学成了正式员工,待遇相差甚多,原因是同学的父亲是另一家电视台的领导。
不少专家说,大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一些名人说,现在的大学过分注重实用性,轻视基础教育。学者专家们的这种论调,实际上还是重复着精英教育的思路。对教育的权威解读,已经把现在的大学教育定位于大众教育。既然是这样,就不能再走精英培养的道路。媒体报道,在美国,社区大学占多数,而我们的大学,目标都是研究型、综合性,这显然并不适应大众教育的需要。
我国的人口,绝大多数在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占大多数,急需提高素质和技能。过去农业方面的大学、职业技术学校不少。现在还有一些名义上的这样的大学,职业学校少得可怜。因为老百姓不会拿着全家十几年的收入去培养一个新农民。如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改变现在的教育方式,可以把学校开到农民家门口,进行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农民肯定会欢迎。
一个大学生上了十几年大学,到了企业,企业说没有实践经验,企业需要当时就能用的人才。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企业后需要有一段时间的熟悉和培训才能发挥作用,是企业的水平比大学高吗?当然不是,是企业需要有动手能力实用人才,而不是只懂理论的“专家”。
我们现在的教育,把学生捆得死死的,小学生每天都难以保证九个小时睡眠,十几年下来,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怎么可能还有动手的机会。听说外国就不是这样,人家从小就锻炼学生的生存能力,我们应该向人家学习,不要一味指责孩子。
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希望教育工作者从中得到些启示。
不少大学毕业生,由于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就业,得到的待遇远不如初中生,这些事例在一些地方有很大的负面作用。
现在企望国家恢复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根本不可能,那就只能寄希望与教育尽快适应社会需要,不要让学生和家长在继续痛苦下去,要十分珍惜国家十分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投入的财力物力,这才是和解矛盾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埋单的是国家和家长;最痛苦和无奈的是学生本人;受到指责和质疑的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承担后果的是社会和民众,感到茫然和不理解的是企业。希望早些结束这种局面。
马刀老弟告诉我,要点击率没有性怎么行?我是身处底层的人,不想通过点击率而出名,只想这些问题引起网友们的主意,进而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哪怕二传手、三传手、只要大家都引起重视,特别是引起像马刀一样有才有学的人的重视,我的力气就没有白费,我还是感到很欣慰的。但是,实在可怜的是,好像大家对此并不感兴趣。在此,还是感谢马刀老弟的提醒和朋友们的支持。

中国的教育终于被弄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