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我泪流满面(是德国人的就转到每个德国论坛去!)
有个朋友爱吃Tellerfleisch,经常拽着我在慕尼黑的大街小巷寻找餐厅挨家试吃。后来被他找着一家,叫Augustinereller的店,门面不大,但卫生条件不错,不过Tellerfleisch确实做得很地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去那饕餮一番。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两个又坐在那里推杯换盏,不是午饭时间,店里只有我们两个老回头客,餐厅经理也拎杯黑啤酒坐我们两个旁边闲扯,这是个很慵懒的午后。
在我们要第二份Tellerfleisch的时候,一个老乞丐推门而入。餐厅地处繁华地带,经常有落魄者和伪装的落魄者来寻求帮助,我们也都见怪不怪,这家餐厅的经理挺有人情味,每逢有这样的事,或多或少他都要给两个,今天也不例外,没等老人开口,他掏出一欧元递了过去。老人不要,声音很含混的说不要不要,不要钱,有剩饭给一口就成。
这令我们很诧异这是一个真正的“要饭”的,他不要钱。我不由得仔细打量老人,他得有80多了,身板还算硬朗,腰挺的很直,最难得的是一身衣服虽然破旧,但是基本上算干净的,这在乞丐当中绝对是很少见的。
要说要饭要到餐厅里是找对了地方,可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餐厅做的是回头客生意,客人吃剩的东西直接当面倒掉,他们家主食是Tellerfleisch,现要现做。经理根本就没有剩饭剩菜给老人,很明显他也不能给老人来上这么一份现要现做,小不其然的一件事就这么不好解决。我们的桌上有一个Dampfnudel,每次来我们都会要上这么一份,我一口没吃过,我那哥们也是浅尝辄止,之所以要它是一个习惯。这家餐厅的服务员很有一套,在你点完菜后,她会随口问一句:“来个Dampfnudel?”口气不容置疑,你会下意识的选择数量而不能拒绝他们家这个祖传手艺。朋友也对这个老人发生了兴趣,招呼服务员把这个老板引以为荣的Dampfnudel给老人拿过去,并且让老人坐在我们旁边的桌上吃。没有外人,经理也就不拦着老人坐下,还说桌上有番茄酱,有芥末,想用随便。
老人喃喃的道谢,从随身的包袱里掏出一个搪瓷茶缸想要点水喝,这个缸子让我们吃了一惊,班驳的缸体上一行红字还可以辨认WH!
我这个哥们是不折不扣的将门之后,他祖父是1936年授衔时的少将。看到这个缸子出现在这么个老年乞丐手里让我们很纳闷,朋友迟疑地问老人这缸子哪来的?
老人喃喃的说:“是我的,是我的,是发给我的。”
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朋友说:爷们,你过来坐,你过来坐,咱爷三唠唠。老人说不用不用。
我起身把老人扶到我们桌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爷子,你参过军?”
“是呀是呀,当了四年兵哩!”
“您老是哪里人?”
“巴伐利亚慕尼黑的。”
“哪年入伍呀?”
“39年,就是开战那年。大德意志步兵团,就是后来的大德意志装甲师。”
“您还记得你们那时的团长是谁吗?”
“隆美尔啊,打仗是好手啊!”
老人语言含糊不清的念叨起来,我和朋友都默然了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农显然不会知道这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历史,这是支我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Lutschessa村,那是一个苏联的小村庄,德国需要它,大德意志师奉命守护它。士兵们经过苦战终于坚持下来,他们受令继续坚守阵地。经受了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密集的炮火射击,守住了村子。曼施泰因后来写道:“我们守住了Lutschessa,苏军后来再也没有从这个村庄走过。”
我们给老人夹香肠,倒啤酒,继续我们的话题“参加了柏林集会?”
“是呀是呀,斯拉夫人的坦克厉害呀,我就是在广场上受伤后才乞讨的啊!”
“那您参军四年应该是军士了,怎么是复员呢?”
“没有文化啊,当不了军士。”
看见我们狐疑的神色,老人着起急来:“你们两个娃不信吗?我有本本的,有本本的!”
老人慌慌地在怀里摸出一个包得很仔细的小布包打开来,一个银色战伤勋章,两个红色塑料皮的小本,一个是复员军人证书,另一个是二等残废军人证书。老人慢慢卷起左边的裤管,我看见了一条木腿。
朋友在包里又拿起一张叠的很仔细的白纸打开看,看完后递给我,默默无语。
那是一张教会的介绍信,大意是持该介绍信者为我国复员残疾军人,无儿无女,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本教会财政困难,无力抚养,特准许出外就食,望各地教会协助云云。
教会的大印红的刺眼。我们都被这个事实震惊了,餐厅经理也目瞪口呆,好久他才结结巴巴的对老人说:
“老爷子,再到了吃饭的时候您就上我这来,只要我这餐厅开一天,您就…”
老人打断他说不,他说他还能走动他就要走,老人说东南人好咧,当年在舒尔茨他就知道东南人好咧。
我纳闷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行乞的过程里为什么不要钱呢?老人突然盯着我说:“我当过四年兵的,我还是个社会民主党哩,我怎么能…?”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啊!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是美国人的就转到每个美国论坛去!)
有个朋友爱吃汉堡包,经常拽着我在纽约的大街小巷寻找Burgering餐厅挨家试吃。后来被他找着一家,就在曼哈顿区West4thStreet,门面不大,卫生条件也让人不敢恭维,不过汉堡确实做得很地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去那饕餮一番。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两个又坐在那里推杯换盏,不是午饭时间,店里只有我们两个老回头客,餐厅经理也拎杯可乐坐我们两个旁边闲扯,这是个很慵懒的午后。
在我们要第二个汉堡包的时候,一个老乞丐推门而入。餐厅地处繁华地带,经常有落魄者和伪装的落魄者来寻求帮助,我们也都见怪不怪,这家餐厅的经理挺有人情味,每逢有这样的事,或多或少他都要给两个,今天也不例外,没等老人开口,他掏出一美圆递了过去。老人不要,声音很含混的说不要不要,不要钱,有剩饭给一口就成。
这令我们很诧异这是一个真正的“要饭”的,他不要钱。我不由得仔细打量老人,他得有80多了,身板还算硬朗,腰挺的很直,最难得的是一身衣服虽然破旧,但是基本上算干净的,这在乞丐当中绝对是很少见的。
要说要饭要到餐厅里是找对了地方,可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餐厅做的是回头客生意,客人吃剩的东西直接当面倒掉,他们家主食是汉堡,现要现做。经理根本就没有剩饭剩菜给老人,很明显他也不能给老人来上这么一份现要现做,小不其然的一件事就这么不好解决。
我们的桌上有一个玉米卷,每次来我们都会要上这么一份,我一口没吃过,我那哥们也是浅尝辄止,之所以要它是一个习惯。这家餐厅的服务员很有一套,在你点完菜后,她会随口问一句:“来几个玉米卷?”口气不容置疑,你会下意识的选择数量而不能拒绝他们家这个祖传手艺。
朋友也对这个老人发生了兴趣,招呼服务员把这个小老板引以为荣的玉米卷给老人拿过去,并且让老人坐在我们旁边的桌上吃。没有外人,经理也就不拦着老人坐下,还说桌上有番茄酱,有芥末,想用随便。
老人喃喃的道谢,从随身的包袱里掏出一个搪瓷茶缸想要点水喝,这个缸子让我们吃了一惊,班驳的缸体上一行红字还可以辨认USArmy!
我这个哥们是不折不扣的将门之后,他祖父是1776年授衔时的少将。
看到这个缸子出现在这么个老年乞丐手里让我们很纳闷,朋友迟疑地问老人这缸子哪来的?
老人喃喃的说:“是我的,是我的,是发给我的。”
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朋友说:爷们,你过来坐,你过来坐,咱爷三唠唠。老人说不用不用。
我起身把老人扶到我们桌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爷子,你参过军?”
“是呀是呀,当了四年兵哩!”
“您老是哪里人?”
“阿肯色小石城的。”
“哪年入伍呀?”
“14年,就是开战那年。第1远征师,就是后来的大红一师。”
“您还记得你们远征军司令是谁吗?”
“潘兴啊,打仗是好手啊!”
老人语言含糊不清的念叨起来,我和朋友都默然了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农显然不会知道这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历史,这是支我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康蒂格尼,那是一个被德军占领的小村庄,协约国军需要它,第1师奉命把它拿下来。士兵们经过苦战终于攻下来,他们受令坚守阵地。经受了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阶段最密集的炮火射击,守住了村子。马歇尔后来写道:“我们守住了康蒂尼,德军后来再也没有重新占领这个村庄。”
我们给老人夹热狗,倒可乐,继续我们的话题“参加了华盛顿集会?”
“是呀是呀,巴顿的坦克厉害呀,我就是在广场上受伤后才乞讨的啊!”
“那您参军四年应该是军士了,怎么是复员呢?”
“没有文化啊,当不了军士。”
看见我们狐疑的神色,老人着起急来:“你们两个娃不信吗?我有本本的,有本本的!”
老人慌慌地在怀里摸出一个包得很仔细的小布包打开来,一个紫星勋章,两个红色塑料皮的小本,一个是复员军人证书,另一个是二等残废军人证书。老人慢慢卷起左边的裤管,我看见了一条木腿。
朋友在包里又拿起一张叠的很仔细的白纸打开看,看完后递给我,默默无语。
那是一张教会的介绍信,大意是持该介绍信者为我国复员残疾军人,无儿无女,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本教会财政困难,无力抚养,特准许出外就食,望各地教会协助云云。
教会的大印红的刺眼。我们都被这个事实震惊了,餐厅经理也目瞪口呆,好久他才结结巴巴的对老人说:“老爷子,再到了吃饭的时候您就上我这来,只要我这餐厅开一天,您就…”
老人打断他说不,他说他还能走动他就要走,老人说东南人好咧,当年在杰克逊维尔他就知道东南人好咧。
我纳闷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行乞的过程里为什么不要钱呢?老人突然盯着我说:“我当过四年兵的,我还是个共和党员哩,我怎么能…?”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啊!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是俄国人的就转到每个俄国论坛去!)
有个朋友爱吃鱼子酱,经常拽着我在圣彼得堡的大街小巷寻找餐厅挨家试吃。后来被他找着一家,叫СлужуСоветскому的店,门面不大,但卫生条件不错,不过鱼子酱确实做得很地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去那饕餮一番。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两个又坐在那里推杯换盏,不是午饭时间,店里只有我们两个老回头客,餐厅经理也拎杯伏特加坐我们两个旁边闲扯,这是个很慵懒的午后。
在我们要第二份鱼子酱的时候,一个老乞丐推门而入。餐厅地处繁华地带,经常有落魄者和伪装的落魄者来寻求帮助,我们也都见怪不怪,这家餐厅的经理挺有人情味,每逢有这样的事,或多或少他都要给两个,今天也不例外,没等老人开口,他掏出一卢布递了过去。老人不要,声音很含混的说不要不要,不要钱,有剩饭给一口就成。
这令我们很诧异这是一个真正的“要饭”的,他不要钱。我不由得仔细打量老人,他得有80多了,身板还算硬朗,腰挺的很直,最难得的是一身衣服虽然破旧,但是基本上算干净的,这在乞丐当中绝对是很少见的。
要说要饭要到餐厅里是找对了地方,可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餐厅做的是回头客生意,客人吃剩的东西直接当面倒掉,他们家主食是黑面包,现要现做。经理根本就没有剩饭剩菜给老人,很明显他也不能给老人来上这么一份现要现做,小不其然的一件事就这么不好解决。我们的桌上有一个黑面包,每次来我们都会要上这么一份,我一口没吃过,我那哥们也是浅尝辄止,之所以要它是一个习惯。这家餐厅的服务员很有一套,在你点完菜后,她会随口问一句:“来个黑面包?”口气不容置疑,你会下意识的选择数量而不能拒绝他们家这个祖传手艺。朋友也对这个老人发生了兴趣,招呼服务员把这个老板引以为荣的黑面包给老人拿过去,并且让老人坐在我们旁边的桌上吃。没有外人,经理也就不拦着老人坐下,还说桌上有鱼子酱,有盐,想用随便。
老人喃喃的道谢,从随身的包袱里掏出一个搪瓷茶缸想要点水喝,这个缸子让我们吃了一惊,班驳的缸体上一行红字还可以辨认:RedArmy!
我这个哥们是不折不扣的将门之后,他祖父是1919年时列宁授衔的少将。看到这个缸子出现在这么个老年乞丐手里让我们很纳闷,朋友迟疑地问老人这缸子哪来的?
老人喃喃的说:“是我的,是我的,是发给我的。”
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朋友说:爷们,你过来坐,你过来坐,咱爷三唠唠。老人说不用不用。
我起身把老人扶到我们桌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爷子,你参过军?”
“是呀是呀,当了四年兵哩!”
“您老是哪里人?”
“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的。”
“哪年入伍呀?”
“41年,就是开战那年。波尔塔瓦步兵师,就是后来的近卫步兵第13师。”
“您还记得你们那时的师长是谁吗?”
“崔可夫啊,打仗是好手啊!”
老人语言含糊不清的念叨起来,我和朋友都默然了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农显然不会知道这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历史,这是支我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马马耶夫岗,那是一个斯大林格勒的小山冈,苏联需要它,近卫步兵第13师奉命守护它。士兵们经过苦战终于坚持下来,他们受令继续坚守阵地。经受了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密集的炮火射击,守住了村子。朱可夫后来写道:“我们守住了马马耶夫岗,德军后来再也没有从这个山冈走过。”
我们给老人拿面包,倒伏特加,继续我们的话题“进过德国人的集中营?”
“是呀是呀,德国鬼子的鞭子厉害呀,我就是在集中营受伤后才乞讨的啊!”
“那您参军四年应该是初级指挥员了,怎么是复员呢?”
“给德国鬼子关过啊,当不了初级指挥员。”
看见我们狐疑的神色,老人着起急来:“你们两个娃不信吗?我有本本的,有本本的!”
老人慌慌地在怀里摸出一个包得很仔细的小布包打开来,一个银色战伤勋章,两个红色塑料皮的小本,一个是复员军人证书,另一个是二等残废军人证书。老人慢慢卷起左边的裤管,我看见了一条木腿。
朋友在包里又拿起一张叠的很仔细的白纸打开看,看完后递给我,默默无语。
那是一张教会的介绍信,大意是持该介绍信者为我国复员残疾军人,无儿无女,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本教会财政困难,无力抚养,特准许出外就食,望各地教会协助云云。
教会的大印红的刺眼。我们都被这个事实震惊了,餐厅经理也目瞪口呆,好久他才结结巴巴的对老人说:
“老爷子,再到了吃饭的时候您就上我这来,只要我这餐厅开一天,您就…”
老人打断他说不,他说他还能走动他就要走,老人说西南人好咧,当年在伊尔库茨克他就知道西南人好咧。
我纳闷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行乞的过程里为什么不要钱呢?老人突然盯着我说:“我当过四年兵的,我还是个布尔什唯克哩,我怎么能…?”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啊!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是XX人的就转到每个XX论坛去!)
有个朋友爱吃包子,经常拽着我在东京的大街小巷寻找中华料理店餐厅挨家试吃。后来被他找着一家,就在新宿,门面不大,卫生条件也让人不敢恭维,不过包子确实做得很地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去那饕餮一番。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两个又坐在那里推杯换盏,不是午饭时间,店里只有我们两个老回头客,餐厅经理也拎杯绿茶坐我们两个旁边闲扯,这是个很慵懒的午后。
在我们要第二个包子的时候,一个老乞丐推门而入。餐厅地处繁华地带,经常有落魄者和伪装的落魄者来寻求帮助,我们也都见怪不怪,这家餐厅的经理挺有人情味,每逢有这样的事,或多或少他都要给两个,今天也不例外,没等老人开口,他掏出一百円递了过去。老人不要,声音很含混的说不要不要,不要钱,有剩饭给一口就成。
这令我们很诧异这是一个真正的“要饭”的,他不要钱。我不由得仔细打量老人,他得有80多了,身板还算硬朗,腰挺的很直,最难得的是一身衣服虽然破旧,但是基本上算干净的,这在乞丐当中绝对是很少见的。
要说要饭要到餐厅里是找对了地方,可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餐厅做的是回头客生意,客人吃剩的东西直接当面倒掉,他们家主食是包子,现要现做。经理根本就没有剩饭剩菜给老人,很明显他也不能给老人来上这么一份现要现做,小不其然的一件事就这么不好解决。
我们的桌上有一个花卷,每次来我们都会要上这么一份,我一口没吃过,我那哥们也是浅尝辄止,之所以要它是一个习惯。这家餐厅的服务员很有一套,在你点完菜后,她会随口问一句:“来几个花卷?”口气不容置疑,你会下意识的选择数量而不能拒绝他们店里这个密传手艺。
朋友也对这个老人发生了兴趣,招呼服务员把这个小老板引以为荣的花卷给老人拿过去,并且让老人坐在我们旁边的桌上吃。没有外人,经理也就不拦着老人坐下,还说桌上有花生浆,有芥末,想用随便。
老人喃喃的道谢,从随身的包袱里掏出一个搪瓷茶缸想要点水喝,这个缸子让我们吃了一惊,班驳的缸体上一行黄字还可以辨认天x胆兵团!
我这个哥们是不折不扣的将门之后,他祖父是1895年授衔时的海军少将。
看到这个缸子出现在这么个老年乞丐手里让我们很纳闷,朋友迟疑地问老人这缸子哪来的?
老人喃喃的说:“是我的,是我的,是发给我的。”
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朋友说:爷们,你过来坐,你过来坐,咱爷三唠唠。老人说不用不用。
我起身把老人扶到我们桌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欧吉桑,你参过军?”
“是呀是呀,当了10年兵哩!”
“您老是哪里人?”
“北海道札幌的。”
“哪年入伍呀?”
“35年,就是快开战的那年。近卫第一师团.”
“您还记得你们司令是谁吗?”
“山下奉文啊,打仗是好手啊!”
老人语言含糊不清的念叨起来,我和朋友都默然了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农显然不会知道这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历史,这是支我大日xx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李蒙峡谷,那是在美军必经之地的山谷,大x本帝国需要它,第1师团奉命把它拿下来。士兵们经过苦战终于攻下来,他们受令坚守阵地。经受了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阶段最密集的炮火射击,守住了阵地,直到受命撤回。山下奉文后来写道:“我们守住了李蒙,美军直到日x军转入游击才占领这里。”
我们给老人递花卷,倒绿茶,继续我们的话题“参加了226政变?”
“是呀是呀,统制派的人多呀,我就是在226受审后才被派到前线的啊!”
“那您参军10年应该是大佐了,怎么是复员呢?”
“参加过政变啊,当不了尉佐。”
看见我们狐疑的神色,老人着起急来:“你们两个娃不信吗?我有本本的,有本本的!”
老人慌慌地在怀里摸出一个包得很仔细的小布包打开来,一个战伤勋章,两个红色塑料皮的小本,一个是复员军人证书,另一个是二等残废军人证书。老人慢慢卷起左边的裤管,我看见了一条木腿。
朋友在包里又拿起一张叠的很仔细的白纸打开看,看完后递给我,默默无语。
那是一张在乡军人会的介绍信,大意是持该介绍信者为我国复员残疾军人,无儿无女,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本组织财政困难,无力抚养,特准许出外就食,望各地神/社协助云云。
在乡军人会的大印红的刺眼。我们都被这个事实震惊了,餐厅经理也目瞪口呆,好久他才结结巴巴的对老人说:“欧吉桑,再到了吃饭的时候您就上我这来,只要我这餐厅开一天,您就…”
老人打断他说不,他说他还能走动他就要走,老人说东京人好咧,当年在北海道他就知道东京人好咧。
我纳闷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行乞的过程里为什么不要钱呢?老人突然盯着我说:“我当过10年兵的,我还是个大x本x民哩,我怎么能…?”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啊!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是印度人的就转到每个印度论坛去!)
有个朋友爱吃TANDOOR烧烤,经常拽着我在孟买的大街小巷寻找烧烤店挨家试吃。后来被他找着一家,就在MARINEDRIVE附近,门面不大,卫生条件也让人不敢恭维,不过烧烤确实做得很地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去那饕餮一番。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两个又坐在那里推杯换盏,不是午饭时间,店里只有我们两个老回头客,餐厅经理也拎杯可乐坐我们两个旁边闲扯,这是个很慵懒的午后。
在我们要第二份烧烤的时候,一个老乞丐推门而入。餐厅地处繁华地带,经常有落魄者和伪装的落魄者来寻求帮助,我们也都见怪不怪,这家餐厅的经理挺有人情味,每逢有这样的事,或多或少他都要给两个,今天也不例外,没等老人开口,他掏出一美圆递了过去。老人不要,声音很含混的说不要不要,不要钱,有剩饭给一口就成。
这令我们很诧异这是一个真正的“要饭”的,他不要钱。我不由得仔细打量老人,他得有80多了,身板还算硬朗,腰挺的很直,最难得的是一身衣服虽然破旧,但是基本上算干净的,这在乞丐当中绝对是很少见的。
要说要饭要到餐厅里是找对了地方,可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餐厅做的是回头客生意,客人吃剩的东西直接当面倒掉,他们家主食是汉堡,现要现做。经理根本就没有剩饭剩菜给老人,很明显他也不能给老人来上这么一份现要现做,小不其然的一件事就这么不好解决。
我们的桌上有一份高尔伽耙,每次来我们都会要上这么一份,我一口没吃过,我那哥们也是浅尝辄止,之所以要它是一个习惯。这家餐厅的服务员很有一套,在你点完菜后,她会随口问一句:“来几份高尔伽耙?”口气不容置疑,你会下意识的选择数量而不能拒绝他们家这个祖传手艺。
朋友也对这个老人发生了兴趣,招呼服务员把这个小老板引以为荣的高尔伽耙给老人拿过去,并且让老人坐在我们旁边的桌上吃。没有外人,经理也就不拦着老人坐下,还说桌上有咖喱,有芥末,想用随便。
老人喃喃的道谢,从随身的包袱里掏出一个搪瓷茶缸想要点水喝,这个缸子让我们吃了一惊,班驳的缸体上一行红字还可以辨认Indianarmy!
我这个哥们是不折不扣的将门之后,他祖父是伊丽莎白女王授衔的少将。
看到这个缸子出现在这么个老年乞丐手里让我们很纳闷,朋友迟疑地问老人这缸子哪来的?
老人喃喃的说:“是我的,是我的,是发给我的。”
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朋友说:爷们,你过来坐,你过来坐,咱爷三唠唠。老人说不用不用。
我起身把老人扶到我们桌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爷子,你参过军?”
“是呀是呀,当了四年兵哩!”
“您老是哪里人?”
“马哈拉施特拉邦的。”
“哪年入伍呀?”
“40年,就是开战那年。第4师,就是后来的红鹰师。”
“您还记得你们远征军司令是谁吗?”
“考尔啊,打仗是好手啊!”
老人语言含糊不清的念叨起来,我和朋友都默然了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农显然不会知道这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历史,这是支我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邦迪拉,那是一个被中国军占领的小村庄,印度军需要它,第4师奉命把它拿下来。士兵们经过苦战终于攻下来,他们受令坚守阵地。经受了中国军在中印战争最后阶段最密集的炮火射击,守住了村子。尼赫鲁后来写道:“我们守住了邦迪拉,中共军后来再也没有重新占领这个村庄。”
我们给老人夹热狗,倒可乐,继续我们的话题“参加了古吉拉特邦骚乱?”
“是呀是呀,英迪拉的坦克厉害呀,我就是在受伤后才乞讨的啊!”
“那您参军四年应该是少校了,怎么是复员呢?”
“没有文化啊,当不了少校。”
看见我们狐疑的神色,老人着起急来:“你们两个娃不信吗?我有本本的,有本本的!”
老人慌慌地在怀里摸出一个包得很仔细的小布包打开来,一个紫星勋章,两个红色塑料皮的小本,一个是复员军人证书,另一个是二等残废军人证书。老人慢慢卷起左边的裤管,我看见了一条木腿。
朋友在包里又拿起一张叠的很仔细的白纸打开看,看完后递给我,默默无语。
那是一张教会的介绍信,大意是持该介绍信者为我国复员残疾军人,无儿无女,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本教会财政困难,无力抚养,特准许出外就食,望各地教会协助云云。
教会的大印红的刺眼。我们都被这个事实震惊了,餐厅经理也目瞪口呆,好久他才结结巴巴的对老人说:“老爷子,再到了吃饭的时候您就上我这来,只要我这餐厅开一天,您就…”
老人打断他说不,他说他还能走动他就要走,老人说东南人好咧,当年在克什米尔他就知道东南人好咧。
我纳闷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行乞的过程里为什么不要钱呢?老人突然盯着我说:“我当过四年兵的,我还是个国大党员哩,我怎么能…?”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啊!
[ 本帖最后由 萧十一狼 于 2007-7-7 13:4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