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不温不火中的超越

作为中国战争题材影片的里程碑,《集结号》自有其自身的价值。这种价值对于中国电影,对于中国大众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从小到大,中国战争片的意识形态一直遵循主旋律风格,以至于我们士兵的死亡瞬间都被慢镜和特写所包围,以至于身中数枪依然屹立不倒。反观对手,则早已如稻浪一般七零八落。长期受这样的影像影响,所造就的心理是在战争中我们的战士刀枪不入记得唯一一次的触动是《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有着解放军战士浴血的感觉。但真的对照史实,也如同玩笑。主旋律下,是拒绝真实描写我军的战争实态的,因而对于国产战争片的失真充满抵触。
冯小刚的《集结号》则不然。也就是说,冯小刚这部被认定为有所突破的战争电影是实实在在的改变了中国观众的思维惯式。而对于近年世界上那些优秀的战争题材影片,也是一种致敬。因为,自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战争片已经转型为围绕个体视角描摹的战争写实。现代战争片有着历史政治因素,也有着人类崇尚武力的心理向往,更有着和平年代对于战争的反思和反对。
冯小刚对于这部重要影片的准备无疑是出众而充足的。片中的战争场面有三段,攻坚巷战、阵地阻击和炮兵侦察。在那场攻坚战中,七连的人员折损因由战术上的冒进而产生。冯小刚在狭小空间中营造了强烈的真实感和压迫感。在摒弃长镜中镜等常规手段后,手提摄像机的场面调度和快速剪切使短兵相接的惨烈变得残酷而准确,逼真的粗粒状纪实战斗场面使角色的情绪直接上扬,为后续情节有所铺垫。这段戏在狭小空间中显得朴实而真切。
最为重要的阻击战一幕,冯导的场面调度就出现了问题。冯导在影片中一直坚守时下流行的写实主义战争表现。这种手法的前提是必须要求有效利用手段来营造战争的绝望感。斯皮尔伯格的《大兵》就是通过登陆艇上士兵的沉闷压抑和冲锋瞬间的冰冷残酷来打通了观众对残酷空间的认知。相比之下,《集结号》的重头阻击战仅是一味的追求视觉影响。之前的攻坚战中由于空间的局促而富于立体感和真实感,但转换为场景更开阔的阵地战,这场最重要的战斗则显得平面化和公式化。虽然,在战争片中展示进攻方的运动场面要比防守方的固定场面更容易一些。
这幕戏中,冯小刚可惜的放弃了全景、广角、航拍等展示大场面的摄制方法,用手提摄像突出了中景和特写镜头,使场面浓缩到了最小范围。遵循时下流行的快速剪切,产生的效果却因为场景空间的巨大而变得稀薄,失去了战场的立体感。印象中,只有一个景深镜头展示了稀落的战士面前乌压压的进攻者,仅此而已。余下的部分都是在平面中的情节展示。既然要展现一场惨烈的战役(而不是小范围的战斗),一味的突出个体遭遇只能让影片走向公式化。还好,各个战士的英勇行为和战斗的惨烈真实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而事实是,冯小刚导演还不能成为大场面调度的高手。
《集结号》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冯小刚导演并未运用大笔墨叙述七连的战士们,因而观众对于这些很快就牺牲的群体缺乏感性上的足够认识,严重降低了影片主题的冲击性。可是,变通到朝鲜战争一幕的轻松睿智,显示了冯小刚对于这部电影所展现战争场面的野心。从乔装打扮到排雷到引导炮兵攻击,冯导的用心无疑要对自己的战争片添加调料,引进了众所周知的敌后侦察的智慧戏。这场戏奠定了二斗和谷子地之间的情谊,让人深信二斗之后行为的由来。而遗憾的是,影片却对九连这个重要群体只有浮云潦草的交待,交待的内容也只限于点清战斗身份而已。
在势必沿袭成功战争电影的技术和制作的条件下,《集结号》在视觉冲击方面虽然不可能有所超越,但冯小刚自身的风格还是有所实现的。首先是简练和迅猛,对于灰飞烟灭的死亡交待得干净利落。其次是全面而丰富,对于战争片迷来说,很多细节符合军事方面的各种特征(当然,解放战争时期的我军是否可能使用规范化的手语是个强烈的疑问)。而后就是强化战争前后人性遭遇的真实,使毫无情感铺垫的九连战士得到观众最大程度的同情和认可。对于国产影片,《集结号》的战争戏已经完全可以登堂入室了。

影片穿插暗藏了导演在语言上一贯的真实轻松的风格。可惜,冯导运用的全景、广角镜头还是《天下无贼》时的水准,想象力的匮乏对于表现影片主题的重量有所欠缺。综合而论,《集结号》更象《兄弟连》式的历史重现,而不象大众所期盼的《拯救大兵》的唯美抑或《野战排》的深刻。
《集结号》讲述了一个寻找尊严的故事,不是一个国家或一种政权,而是个体。影片后半程谷子地为此付出了许多。这样的故事容易涉及政治,涉及历史,涉及体制。而在我们的电影环境中,谷子地的寻找过程是不可能为个性化的单纯发展而堆砌戏剧化的深刻。冯小刚对于谷子地的遭遇只停留在寻找、等待、再寻找的个性描述上,大量提炼了角色性格中的坚持和忠诚。当然,如果涉及体制的黑暗以及命运的不公,影片的冲击力可能变为另一种走势。但冯小刚导演回避了这些有可能影响影片发行命运的做法,而强化了谷子地个人的人性以及这种人性所带来的温情和感动。如果说,冯小刚的《集结号》有着浓厚的主旋律倾向也不为过。但对于冯小刚以及影片本身来说,的确没有非要拍成充满批判与反思、深刻与尖锐的必要性。
冯小刚已经将《集结号》自身因由原著小说的冲击力所带来的戏剧性震撼全盘托出,实现了一种被感动抑或深厚的感受。但这种诉求终究与人心的期盼有些距离。问题还是在于对于影片主题有些单纯的处理方式。那种不深不浅、后果却非常严重的处理容易使影片丧身于电检制度。就如同今年上映的很多电影,按往年的惯例是无法公映的,按今年的思路就可以大刀阔斧的阉割(还不如禁映)。与其这样,投资巨大的《集结号》的处理方式是上策。再说,对于一部歌颂人性善良的影片来说,眼下的处理也完全是上策。

看《集结号》可以了解战争的残酷而珍惜和平年代,可以认可人性中的坚持和当今社会稀缺的真诚,也可以享受战争电影中解放军第一次集体真实的快感。对于年长的人来说,有这样一部颠覆认知又还原历史的影片,会感兴趣。对于年轻的人来说,有一部与时代和时事可以挂钩的国产娱乐战争片,足矣。对于冯小刚导演来说,虽然处理这部单纯简单的影片已经显露疲惫,但终究对于中国电影是一种前行中的成功摸索。而对于近年的国产商业大片,已经超越《英雄》们太多了。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十句人话,仔细PK一下传统战争片中间同类场面的台词,绝对让人震撼和记忆深刻:

1、“国民党仗打得不行,这身行头倒不错!”(开篇第一场血战打完之后,九连的弟兄们穿上国民党的靴子暖脚时说。PK传统国产战争片“国民党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2、“头上飞子弹,裤裆里钻炮弹,就是神仙也得尿!”(当主人公谷子地因为枪杀投降的敌军被关禁闭,遇到上战场吓得尿裤子的文弱书生军人王军存时安慰地感叹道。PK传统国产战争片的套路台词:“怕死不当共产党员!”)

3、“我写了一封家信,有几个字不懂,空着你帮我填上。”(当谷子地带着王金存到汶河战场前线介绍给手下47个弟兄时候,得到的第一句相应。)

4、“你念这个管用吗?能躲子弹吗?”(当兄弟们躲在窑洞里避炮弹轰炸时,看到旁边吕宽沟不停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时,老刺猬问道。)

5、“没事,见点血就好了!”(开战前,当手下弟兄对谷子地说“新来的指导员有点尿”的时候,谷子地这样回答。)

6、“等我混出个人样再回家,我要对得起我给我爹丢掉的那两亩半地!”(汶河阵地上,当两人爬在死人堆里找敌军军官的手表时,姜茂财问吕宽沟打完仗什么时候回家,吕宽沟答道。传统国产战争片一般会大意凌然地回答:“等把反动派打回老家去。”)

7、“留在外面,炸碎了就搓不回一块了。”(当谷子地吩咐把死得活得弟兄都抬到窑里,手下回答先管活的死的先留着,他如是说。)

8、“我操你妈!”(当王宝强饰演的姜茂财一手被飞弹打断,一手拎着炸药包冲到敌坦克前,拉响炸药包时打喊。PK传统国产战争片英雄拉响炸药包时大叫“同志们,冲啊!”)(这是绝对颠覆传统国产战争片的,没想到竟然能通过广电部的审查,哈哈……不容易!)

9、“都是一个村里出去打仗的,凭什么那两个就是烈士,就能分700斤小米,我哥和其他人就只有200斤?”(打完仗谷子地在镇上和一位村民一起吃饭时,村民愤愤不平地抱怨。)

10、“生下来父母都给起了名字,在这里怎么都成了没名的孩子了呢?”(当谷子地在无名烈士墓地仔细端详一个个写着“无名烈士”的墓牌时说。)

粗看的感觉:冯导美国大片看多了:L

不管怎么说,也算是进步嘛

:loveliness: 还是很不错的,相对于过去来说是进步~!

[
的确,看这部片子有一种煽情的感觉:Q :L

不是煽情,我指的是冯导拍出来的这些解放军战士就是一群穿上了解放军装的美国大兵……给人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

我一个朋友的老子当过团长,打过越南仔,看过之后的评论就两个字:很假:lol

[ 本帖最后由 pilotlin_76 于 2008-2-27 13:03 编辑 ]

也是,解放时期的人说话比现在的美国兵更粗:L 现在的美国兵:L 都是有文化的

[ 本帖最后由 响尾蛇 于 2008-2-28 10:04 编辑 ]

《集结号》假是假了些。

不过它目前受的好评实在太多了,新闻联播用了一分多钟的时间来报道,焦点访谈也抽时间来做了有关专题,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倪震、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北大教授李道新等等人都在新浪博客里极力赞扬《集结号》。由此可知,尽管它的艺术性和真实度不高,但中国实在太需要这种样板戏来为商业电影来树立标杆了。这也是迫不得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