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犯》:郭富城很不郭富城

http://www.tom365.com/movie_2004/index/p2p.htm?473563364/9D3821DECFE85EDC3C4C232E0599D4FA8E7889AB/Murderer.2009.DVD9.X264.rmvb?7390?b?080401(本链接需要QVOD播放器)
《杀人犯》讲述的是本来就要升为警司的郭富城,前途大好,却无端陷入变态连环杀人狂魔迷涡,连他自己也不能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否就是凶手?
故事有些犯驳。因为直到最后也只能以一个“不老症”来圆其逻辑——郭富城收养的儿子原来竟就是其父生前风流留下来的私生子,看上去只有十岁左右的孩子居然是三十来岁的人了,而他就是居于“幕后”凭想象就可以令一个流浪汉成了凶手,专杀郭富城过去的好友和邻居!“其子”这样做就是要报复当年不得入其家门时遭到的羞辱。父亲当年留下的孽债,要由他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来还。
是否真的有“不老症”?即使真有所谓“不老症”,但患有这种病的人又是否仅可以凭外表的稚气就可以掩蔽成熟的心智?不得而知。
如果不去计较这个难以自圆其说的逻辑,那么,影片拍来如何?

应该承认,如果没有郭富城的优异表演,本片基本就没有什么可观性了。事实上,我个人从未喜欢过郭富城曾经的电影表现,那怕是他以《三岔口》(2005)和《父子》(2006)连获第42届、43届金马影帝,我也不以为然。有时候,人,总是要讲些渊源:郭富城在香港不红不黑时,跑到台湾发展,没想,凭一个摩托车广告,在台湾红得发紫。就像周华健、李玟这两个香港人那样,首先是在台湾窜红的。那么,台湾与他的渊源就真的分不开了。郭富城可以在台湾获得承认,但在香港则未必。故而香港的金像奖与他无缘。
但,有可能下届金像奖就有可能与郭富城最接近。
是的,就是凭这部《杀人犯》。
从一开始就陷于被动状态的郭富城,同僚兼好友陈观泰被人先是用电钻放血再推落楼至摔重伤,最后不治,而只有他在现场。为何单独约见陈观泰?他无法解释。而陈是第三个遭同样电钻放血方式致死者。更可怕的是,郭富城到后来才偶尔发现,前面两个被电钻放血死掉的人竟然是他儿时的邻居好友!他同样没法解释。不幸,其好友兼拍档张兆辉发现了这一可疑情况,所有直接或间接证据均显示:他郭富城就是这变态连环放放血杀手。所有悬念或环境指证,一步步向他逼近,无法逃避——尽管经编剧给了他一个“局部失忆”外壳外,从他躺在病床上开始(即陈观泰被杀的同时他在同一地点受伤倒地),所陷入的惊恐世界和无法摆脱的魇梦,一步深、一步浅地陷于不拔,郭富城极有层次地非常出色地演释这样一个非同寻常遭遇和处境的角色,最后令不能自己也不能解脱。类似角色也曾在《C+侦探》出现,但以本片最为轰憾人心。多次的竭斯底理不仅仅只是外部表情肌以达就可以做到了的,而能够将内心复杂的种种,如猜疑、迷惑、恐惧、疑惑至疑神疑鬼等等交替出现并与剧情能保持特别的持续性发展,表演了角色整体的丰富性而非单一的的只有恐慌和失去常智。其实也就是当人失去了被人信任时对别人也失去信任感并连自己也不得不怀疑起自己的时,信任的危机感才可能是作为人存在意义的最根本要素了。这是本片郭富城这个个色最根本要害。这是关于信任的悲剧。因此,郭富城在本片表现出令人可信的折服,完全成了另一个骇人的郭富城,这显然是他的成功。虽然你大可以认为他表示拍摄本片时在现实中他也难以自拔或有宣传之嫌,但看过本片,你就或会相信他所说,是很有可能的。
是的,本片部份画面十分残忍,如影片开始不久陈观泰从大厦高处摔下,重伤,要勉力持起身体时,左脚小退骨折连断骨也血淋淋的横撑了出来,好不骇人。。。。。。因此,导演周显扬虽然是第一次拍片,个别场面处理仍略嫌生硬,然而在营造恐吓、惊骇气氛时,在节奏基调掌控上,色调处理以及李屏宾突出的摄影技巧等,说明他还是有一定功力的。题材有些特别,画面官感剌激性强,而郭富城又交出一份不俗成绩来,于是影片在票房上有很好交代,不是没有道理的。

补张海报。
提醒, 请勿观看国语版本《罪与罚》。

这还是当年那个海飞丝公告城吗

哈哈,海飞丝广告城,还有霸王广告龙呢,啊哈哈~

:4_182:里面那个长不大的小孩真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