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下的中国,到底丢了什么(转)

最重要的是導字,领导不为道,而为私己,那么就很不公了。

聽說當初是為了讓識字率提升? 我有時候簡體字看不懂得用猜的

哈哈 绝了

[

我靠!这个说法我还是头一次听说,不过倒是很像中共的一贯作风,可信度很高啊。。。

就因为当初简化了精神食粮里的营养元素,所以最终导致了现今大量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真正威胁到物质食粮了。。。

回复 3# 咬咬龜

咬咬龜是臺灣人嗎?

我非常希望恢復繁體字,簡化字可以慢慢消滅了。簡化字簡化得太沒文化,讓人無法望文生意了,動搖了漢文化的根基,此為無道也,所以社會上亂象叢生,道德喪失。文章也亦西化,文言文幾無人能通,數千年文化寶庫難以啟人智慧,現中國人已經非中國人矣。

[

文化的没落,经济基础差,抵御不住文化的入侵,美国文化散播全世界,即便在本土,也在吸收和同化汉文化,中国人都在看什么?美剧、美国电影、美国篮球比赛、美国动画、美国电子游戏,就连看新闻也少不了要多看两眼美国总统又说什么了,谁叫我们手里攥着大把的美国票子呢。。。一些沿海城市已经是殖民地文化特点极重了,什么吃西餐、喝咖啡、泡酒吧,过西方人的生活。。。在国内做商务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都开始流行起个英文名出来混,我从08年以后就放弃了自己的英文名了,其实老外也不是那么喜欢喊你一个英文名的,怎奈领导还是愿意在外国人面前喊我一个陌生的英文名出来,有几次搞得外商一时也没意识到那是在说我呢,因为我现在跟老外谈生意从来不提我那个什么英文名的,甚至还纠正美国人不懂东方人将姓放在前名放在后的书写习惯,我填写我名字,即便是用英文,一律都是按中国人的习惯写的,谁如果问道,我就跟他们解释,Chinese people always put the Family name in front instead of the “last name”, and you should learn it…

我非常欣赏当年一位留学时认识的陕西同学,因为他从来没起过英文名,一直都保留着自己本来的姓名,还有一位现在工作的同事,在德国带了8年,从来没起过什么德文名字,也一直使用自己本来姓名,直到进了现在的单位,反到是应领导的要求,硬是给起了个英文名,但几乎从来没用过。。。

我突然想起了文化部,羊叫兽和反和谐补丁。。。

天朝是和谐的,友邦朝鲜的做法是闭关锁国。。。

啥玩意?朝鲜上学看病不要钱,人人买得起房子,包分配工作???

歆,如何唉。。。

回复 5# wangyaoalan

只是聽說的…

回复 7# 星月有约

我也覺得繁體較妥 畢竟很多中國字都是有它本身的意義的

据我所知,建国后,文字改革的原因,是源于电子计算机的普及。
那个时候,电子计算机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它的运算速度快,处理能力强,是科学技术的代表,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谁不能掌握电子计算机,谁就必定会落后。
但是,电子计算机引进中国后,出现了一个让人尴尬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汉字输入电脑?
那个时候电脑输入英文字母没有问题,ASCII码可以处理26个英文字母附加一些特殊符号,但是远远处理不了中文汉字。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汉语拼音。但是,汉语拼音重码太多,而且占用字节也太多,所以使用起来并不方便,以当时的技术来说,汉字成为了瓶颈。
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呢?当时想出来的方法,就是把汉字简化、简化、再简化,是否想最终简化成拼音文字就不得而知了。据我所知,简化版汉字至少出了两个版本,我们现在用的是第一个简化版本,第二个简化版本后来被废除了。
这个要归功于电脑技术的发展,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高度发展的结果使得电脑可以轻易处理汉字,也就是说,汉字无需拼音化也可以输入电脑了。不仅汉字GB2312可以轻松录入,而且BIG5编码,甚至更大的字库都可以轻松输入电脑了。这样,汉字无需简化了,不仅如此,如果你想造些新汉字出来,问题也不是很大了。
现在想来,幸好电脑发展很快,使得我们对于汉字尚未铸成大错,目前的简体GB2312虽然大打折扣,但总算还是保留了大部分的汉字特点,而且我们对于繁体字还不算全部丢弃,还能够找到相关连的依据。并且国家也废除了第二版的简体字,也算是纠正了一个错误吧。如果我们也向韩国人那样,丢弃汉字,改成拼音文字,那真的可以闹出宇宙级的玩笑了。

简化字的初衷只是为了普及全民教育,而不是为了普及计算机。而我认为精英群决策层推广简化文字是出与政治原因的,此策不必多谈,祸患已经显现。

说个故事,应该是蒲松龄吧。有些细节忘记了,大体是说因为某个事情,蒲松龄被人误解为狂妄的人,并可以找出诗词中的毛病,有人就拿出了以下一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让蒲松龄修改。无奈之下,蒲松龄只好作修改如下:
“清明”就是一个节气,所以“时节”二字多余,删去。
“行人”肯定在路上,所以“路上”二字多余,可删。
“酒家何处有”,这个就是借问的内容,删去“借问”。
知道的人都可以“遥指杏花村”,故“牧童”可无。
这样就成了: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此故事可能是讹传,不过却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事物,对它的修改,是好还坏,主要在于你是否领会到其中的奥妙,在文字改革方面,也是一样的。
比如,爱字无心,也可以理解为,爱本来就需要用心,所以略去心并无不妥。关键是,在简化的时候,这样的意义是否已经深入人心了?

借题发挥,过分机敏。。。

随遇而安,天朝和谐~

草书更简化,谁说他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了?: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