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你怎么认识人。我从最常见的社交场景讲起。
首先你会“见到”他。可能是马路上撞见的,可能是被人引荐的,也可能是你主动找某个朋友介绍的。
接下来你们会有互动。你们会说话,会有基于肢体动作或者面部表情的交流,你们还可能坐在一起吃饭,一起参加某个公开活动,等等。当然,也有可能你们打个招呼就分开了,而且以后再也没见过。
接下来,如果没有进展到我上文所说的那种不幸的情况,你们会有比较“深入”的交流:你会告诉他很多跟你有关的事情,他也一样;你们会把彼此的一部分生活融入到一起,比如一起去学某样东西,每隔一段时间就到某人家里聚会,等等。
如果能走到第三步,那我认为你俩至少能称作朋友了。你们之所以能成为朋友,是因为满足了彼此的一些需求。比如增加自己的存在感、被接受感、被尊重感,同时也能让自己的一些基本需求-吃、喝、睡,变得更有乐趣。因为有人陪嘛。
把以上逻辑迁移到网络上同样适用。我原样照搬一遍:
首先你有了一个机会接触到这个网站建设(或称作产品)。你可能是撞见的-比如这东西到处都是,甚至在操作系统上就预装了;可能是被其他什么东西推荐的-比如安装某软件的时候经常会在某一步推荐你按个工具栏;也有可能是你主动去找的-比如使用搜索引擎。
接下来你会开始鼓捣这个网站或产品。你首先会跟它产生浅层次的交流-点击或者阅读页面上的某个地方(通常都是最显眼的地方)。如果这个网站是朋友推荐的,那么你可能会与它产生一个特定的互动。比如朋友告诉你这里面能听歌,所以你就会去试着找播放器,找歌单。
如果前两步进行完毕,你没有被恶心到,甚至还有点小兴奋,那么接下来你可能会再次光临此站。日复一日,你会把自己的资料以及用户行为留给它,如果它足够聪明,它也会根据你反馈的这些东西不断变化自己的长相、提供的内容与服务,来适应你。时间再久一些,你会发现自己生活中有些时候离不开它,比如你想吃饭的时候、闲得无聊的时候、想出去旅游的时候。
之所以写这些东西,是为了突出一个拟人化的理论:想让用户跑到你的网站上来,就得把你的站点当成一个讨人喜欢的人来做。
以下几个问题你必须解决:
1.让用户能够得着。也就是我前文说的“至少得让我先见着这人”。具体方法也跟俩人认识一样,无非以下几种:增大随机撞上的概率、靠口碑传播、先想办法出名,然后等着对方主动来找你。
2.能让用户跟你互动一下。这里之所以用了个“能”字,是因为我不认为“互动”是很容易做到的。我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长相很恶心,或者说话前言不搭后语,你肯定不想跟他有什么接触。同样的道理,这个网站的界面如果让人感觉不舒服,或者让人不知道这站点是干嘛的,一样也没人愿意用。归纳下来有两条:网站的界面应该让人感觉自然,网站的逻辑应当相对清楚,让人一来就知道你是干什么的,以及他能在你这怎么动弹。
3.你的网站应该能帮助这个用户解决一个他经常会产生的需求,而且解决的效果还不错。这就好比人与人之间的一来二去。所谓的混熟,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解决同一个问题、并且每次解决后都给自己下一次还来解决的信心,才达成的。想想你的好朋友,他们要不然能解决你倾诉的需求,要不然你们有共同的兴趣可聊可做,要不然你们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观一致。所以,要让你的网站变成这个用户的常用工具,也得冲着这个用户交朋友的原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