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为什么反“国民教育”?

昨天,数万港人在烈日当空下拖儿带女走上街头,为的是反对特区政府计划在九月试行的「德育与国民教育科」。自从特区政府公布该项计划后,香港社会就争议不断,先是有教师团体“香港教协”齐声表达疑虑,继而“被教育”的当事人、“90”后中学生也站了出来,组成了“学民思潮”的组织,站到反对“洗脑教育”的最前列。到了近期,学生家长也组织起“国民教育家长关注组”呼应,而昨天的游行队伍中,还有公立中学的教师队伍罕见地参加了游行。

自从1997年开始,香港市民如何在“一国”的体制下“归心”,已成为特区政府在回归后香港教育政策上的一大课题,2007年后“国民教育”正式列为未来特区工作的内容范围。到了2010年政府正式计划在两年后的今年在中学设置“德育与国民教育科”,然而此一计划曝光后,香港教育界及社会就杂音不断。

其实,香港主流社会上对于推行国民教育,并非一概反对,只是要求课程内容理性、不偏颇,以培养出既熟悉香港、又了解中国,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的新一代。

这场争议的主要讨论对象是即将在香港的中学使用的教科书《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学手册》。这本教科书由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国民教育服务中心出版,此一官方背景也构成香港社会对该教科书偏颇质疑的原因之一。

香港社会对这本教科书质疑的焦点在于对“国情”叙述的“不客观”,指责引入这本教科书的目的,是要向下一代“洗脑”,向学生灌输与大陆接轨的历史观。由于特区政府无意撤回在九月试行国民教育科的计划,导致了这场游行的爆发。而这次的大游行,也使这场涉及「爱国」与「洗脑」之间的大争论引向了高潮。

不过,生活在内地的民众对这场发生在香港的争议大多摸不着头脑,不仅媒体报导不多,即使部分有所听闻的网民也对此大惑不解,并连接回归十五年后香港社会「中国人」意识跌到十三年来新低的新闻,不少“愤青”纷纷批判拒绝“爱国教育”的香港社会,是「殖民地遗毒未清」。

其实,回归以前的华文历史教科书中,香港的教科书一向被认为是两岸三地中最为理性、中立和客观的,因此港人对回归后历史叙述的“大陆化”充满疑虑。而内地和香港在此一议题态度的落差中所呈现的,正是在「爱国」如何与教育挂钩这一议题上,中港两地大相异趣的语境,也折射出「一国」与「两制」之间的另一层矛盾。

笔者昨天从北京回到香港,在北京机场就看到强调「北京精神」的大招牌,「爱国」排在最前列,凌驾於「创新、包容、厚德」之上。事实上在大陆,与「爱党」直接连接的「爱国」被视爲至高无上的情操。在学校,从幼稚园到大学,「爱国主义」是学校教育至爲重要的一环,在学校谈爱国被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不仅如此,「爱国主义教育」还扩大到社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遍佈全国,官控下媒体长年的渲染影响,使「爱国主义」在大陆难以存在正常公开讨论的环境。

然而,「两制」的设计,使回归后的香港仍然存在对「爱国」不同解读的空间。事实上,从每天「心繫家国」国歌短片的争议,到零四年的「爱国论」之争,再到这场「反国教科运动」,围绕在「爱国」的讨论未曾中断。

支持推动国教科的一方,倾向期待透过国教科缩短港人对「祖国」的心理距离,然而不幸的是,强行引入国教科所引发的剧烈反弹已產生了反效果。

从回归至今,在如何「爱国」方面的争议不减反增,今年还出现内地与香港之间的「香港人是狗论」(孔庆东)与「蝗虫论」之争。这两个不同层面的争议不仅突显了回归15年后的香港在“一国”的框架下如何在心理意识上、在国家认同上与内地接轨,即国民整合方面的失败,也突显了「一国」与「两制」之间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

提出“一国两制”的邓小平早在1980年代就安抚港人,提出“爱国”的定义:回归后的香港和内地可以不同,对香港人只要求“爱国”,不谈“爱党”。当年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特殊性安排来处理香港回归问题具有前瞻性胆略之举,也意味着未来内地和香港在“五十年不变”后将走向“一国一制”的方向。当“一国两制”只剩下三十五年的今天,未来如何走下去,也是值得思考的时候了。

转自凤凰网:http://blog.ifeng.com/article/19046835.html

标题党啊……人家只是对一本教科书展开了正常的、激烈的讨论,结果这标题一上就成政治问题了……
书好不好是一个方面,关键是有没有别的选择,能不能自由选择。

据梁文道所说,在被长久殖民后,很多香港人的民族认同感最早是八十年代末的事件期间,在针对中共的抗议活动之中建立起来的
所以我猜对于港人,爱国跟反共是存在某种联系的

gcd某些事的确恶心

相当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