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战略意义的海上综合发电和制氢技术

[/attachimg]

[attachimg]17447海上电能及氢能的生产技术
前言
由于本专利是一种利用海洋能进行综合发电,将部分或全部电能用来生产氢能的技术,其中介绍的海洋能的各种发电形式都是已有技术,所以并没有详细介绍和试验,而且其中所述的理论和数据是为了说明本专利技术内容,使大家容易理解,故也不能作为“依据”加以引用。
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一、 专利简介 1、 技术概述:本专利就是利用一个海上大型载体,在上面进行海洋能立体综合发电,然后再将部分或全部电能原地转变为“氢能源”进行存储的技术。
1.1 海洋能简介:海洋能主要包括海上风能;海上光能;海浪能;海流能;海洋温差能;海洋盐差能等等,海浪能又分为近岸的海浪能和离岸的海浪波能两种。
1.2 海洋能利用现状:目前海洋能中除离岸的海浪波能发电技术以外(离岸海浪波能发电机组技术请参考附件),海上风能、海上光能、海浪能中的近岸海浪能、海流能、海洋温差能、海洋盐差能等各种能源的发电技术都已研制成功,但没有应用。其实利用这一些能源发电,在工艺上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但是为什么面对这么多的能源没有加以利用呢?
我认为:难以开发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单一深海海洋能发电【投入产出的成本太高】,【载体】和【输电】这两点是制约发展的技术瓶颈而致。
1.3 载体的困扰:
目前,除近岸的海浪能、海上风能、海上光能发电已经在沿海实施成功以外,海浪能中的【离岸海浪波能】、海流能、海洋温差能、海洋盐差能发电技术大部分都必须在深海海域进行发电。那么单一发电技术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在深海建立柱桩不太现实,必须建立大型浮动载体,这样投资就过大、成本过高。若是小型载体在环境恶略的海洋环境中难于管理,所以进入市场很不现实。
1.4 输电的困扰:其实,在海上即使可以发出电来,由于远离陆地,铺设海底电缆输电成本也非常高,发电成本远远高于近岸的各种发电技术,所以也难以进入市场。
2、 工作原理:本专利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一种海洋能发电技术,就是在海上建立一个大型漂浮的载体(当然投资也大),可以抗击狂风巨浪,其上立体设置几种将海洋能各自转化为电能以及将电能转为氢能的海上生产系统。也就是在一个大浮体上,将深海中的海浪波能、海风能、海上光能、海流能、海洋温差能和海洋盐差能中至少两种以上(越多越好)能源各自转化为电能,同时再将全部或部分电能转化为氢能并储存,生产出可存可用的新能源。介绍如下:
2.1 大型载体:漂浮海上的巨大载体是本技术的基础,具有可以停靠小型货船,在其上可以容纳工作人员的生产和生活,可以安装各自的海洋能发电设备进行生产,但是毫无疑问这种大载体的投资也是巨大的。
2.2 综合发电:本发明选址在海洋能丰富的海区,必须能够转换至少两种以上的海洋能进行【综合发电】,而且越多越好。因为同一个载体上转换海洋能种类越多,发电就越多,分摊巨型载体的成本就越少,发电的成本也就越低——这是最根本的生命力。
2.3 电能的输送和储存:如果综合发电的电能可以就近输送给海岛,海上设施(例如:石油设施、海底采矿等等),这无疑替代了不可再生能源——油电等能源的消耗,经济和生态意义巨大。但是这种状况极少,在浩瀚的海洋中,往往海洋能蕴藏量丰富的海区是没有能源用户的,所以用电和输电就是一个【死结】。
本专利技术就是在周围没有供电用户的深海中首先综合发电,然后将发出的巨大电能通过水电解制“氢和氧”来储存或者将电能转换为其他高能产品并存储,这个意义非常巨大。
3、 工艺流程:具体讲,就是在漂浮的大型载体上,利用海洋能中的全部或几种能源同时进行发电,生产出较大功率且互补的电能,直接供电或通过对海水的电解生产出氢、氢化合物及氧等副产品,这样以氢能存在的形式就解决了多余或全部电力的能量转换和储存难题。
3.1 海区的选址:因为海风能、海浪波能、海流能容易共生且蕴藏量大,所以作为发电场为首选海区,如果附近温差能或盐差能较丰富的话,那就是最理想的海区了。
3.2 工艺布局:通过下面的布局,发出的电能即可向外供电。也可以制氢。举例说明,见右图。

  • 整体锚定或立柱锚定在海底,在海面上浮动运行,所有制氢、电力控制系统等设备都在中间的机房内;
  • 机房、7套海风发电机组和光伏发电列阵分布在载体的上面或空中;
  • 3套(6机组)海浪波能发电机安装在载体周围,与载体形成刚性连接;
  • 海流发电机组可以安装在载体的水下,也可以独立安装在海底;
  • 温差能或盐差能发电设备可以设置在海底,也可以安装在载体上。
    4、 技术关键:本发明的大型载体、综合发电和电解氢是本专利的三个技术关键。介绍如下:
    4.1 大型载体:特大型载体是本专利第1个技术关键,是【发电与制氢】技术的基础。大型载体是由7个轻质预应力混凝土浮体构成,之间用大口径钢管连接,这无疑造价高。但是如果分摊到各个发电系统中,估算的结果说明还是合理和可行的。估算如下:(仅供参考!)
  • 参考对角2台叶轮组成的1套“可变翼叶轮式波能发电机组”,每套主机架及浮体投入约400万元,本载体周围安装3套(6个叶轮机),那么载体计算中就可以分摊约1200万元的载体费用。
  • 海上风电:参考1台功率1MW以内的风机组和6台0.5MW的风机在陆地上安装的基础投入估算,估计可分担载体造价约400万元左右。
  • 光电列阵:可分担载体费用约50万元左右。
  • 海流发电:海上海流发电的海底基础桩基投入估计约50万元/台,如果设置4台,可分担载体造价估计约200万元左右。
  • 温差和盐差发电:暂按200万元分担费用计算。
    说明:温差和盐差发电系统同时组合机率很小,一个发电系统组合发电的几率可能并不多。
  • 氢能生产:陆上电解制氢厂占地较广,安全投入和基建费用较大,估计费用约550万元以上,那么可以分担载体费用约550万元。
    合计:可变翼叶轮式波能发电机分摊+海上风电分担+光电列阵节约+海流发电分担+温差和盐差发电分担+氢能生产分担费用=1200万元+400万元+50万元+200万元+(200万)+550万元=2600万元(2400万元)。
    结论:因为大载体就代替了陆地上的安装基础,所以通过各种发电系统在陆地独立生产时,应按投入合理的相应费用折算,合计约2500万元左右,我想这个资金是完全可以承建7个浮体构成的大型载体结构。但是,如果各个发电系统各自独立建设,是远远不可能完成的。
    本技术其最大的意义是在海上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可抗大风浪的大型载体,承载着多种海洋能发电系统联合发电和制氢,是一个稳定的能源供体,那么其“想象力”是丰富的。
    4.2 综合发电:面对大海变幻无常的恶略环境,小型载体是不能适应的。另外,“单一海洋能”发电,不但发电功率小而且输电费用高,发电成本难以被接受。这两点就是限制海洋能开发和发展,尤其深海海洋能发电的开发更是如此。
    但本技术由于有了一个平稳、安全、可抗风浪的大型载体,那么在载体的上空可以进行海风发电;在表面进行光伏发电和温差发电;在四周进行海浪波能发电;在水下进行海流发电;在海底进行盐差发电等,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立体的“综合发电”,不但发电量大,而且成本较低。这就是本专利的第2个技术关键。
    4.3 电解制氢蓄能:海上发电由于陆地用户距离远,用海底电缆输电是不现实的,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自产自销”式的发电体系,这就是海洋能开发的第3个技术难题,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就可以大力开发无限的海洋能源。
    本技术解决的方法是在大型载体上利用多余或者全部的电能进行电解水制氢来进行蓄能,产品就是“氢、氧”等高能产品。这样就可以在任何海域只要同时存在2种以上的丰富的海洋能源(当然越多越好),就可以进行综合发电和生产氢等新能源,实现海洋能的利用。
    5、 主要创新点:本专利解决了海洋能发电输电难和电能不能存储的难题,打开了向海洋深处索取能源、独立发电的大门。本技术的创新点分述如下
    5.1 低成本综合发电:就是利用一个巨大浮式载体作为平台,进行海面上、下多种发电技术的全方位、立体的综合发电,将几种类型的海洋能同时原地转化为电能的技术。这不但使不可能成为了可能,而且大大降低了发电成本。
    5.2 风力发电:目前浮式海上风力发电尚没有应用,本技术就是在大型载体中心设置1台水平轴风机,四周安装6台垂直轴风机(也不排除其它发电形式的风力发电机),这就实现了在深海的浮式海洋风力发电创新。
    5.3 光伏发电列阵:在载体表面或不高的上空进行光伏发电列阵,利用太阳光能进行发电,实现在深海进行海上太阳能发电。
    5.4 海流发电:因为适合综合发电海区往往在深水区,所以海流发电就可以直接安装在载体的底部运行,如果海流层在海洋的底部或在浅海,那么就应该设置在海底海床上。
    5.5 制氢系统:创新优势有三方面。
    本技术大型载体中心是机房,机房本身就是载体的一部分,机房内设所有发电系统的电控设备和电解海水的生产厂房。
    因为在海上氢能的生产远离人口社会,所以工艺、存储、安全生产和环保等方面比陆地上要简单。
    氢产品通过氢的压缩或进行氢化合物的转换可大量的储存。例如:液氢、合成氨、金属氢化合物、锰合金、树脂等等。
    5.5 最大创新点:面对丰富的海洋能源本专利找到一种低成本综合发电和存储的技术突破,其可以利用任何海区丰富的海洋能源进行发电,而不受输电的困扰,这是最大的创新点。
    6、 技术优势和风险:
    6.1 技术优势:因为除海浪波能发电尚处于待开发阶段,其他发电技术已经试验成功,拿来即可,并无技术瓶颈,只是需要继续提高转换效率和降低成本,所以目前在技术可行性上优势明显。
    6.2 载体投入优势:本发明虽然可利用经济的轻质混凝土海上载体技术,一个大型可抗击台风的载体费用还是较大,但由于多种发电系统共用,则分摊了投入,那么相对每种系统的投入就是较经济的,所以在一个大型载体上进行多种“海上发电”的形式具有极大的低投入优势。
    6.3 综合发电优势:在海洋能丰富的深海,在大型载体上,本发明共用一套配电设备和能量转换系统进行多种海洋能自产自销式的发电,这样不但节省了各自昂贵的输电、配电设施的重复投入,而且还分担或抵消了氢能转换、存储设施的投入,故发电成本低的优势明显。
    6.4 应用优势:如果在深海中发电,周围没有用电单位或者有用电单位而夜间用电低谷时,以及在台风季节发电高峰时,本发明就可以将多余的电能及时转换为氢能或氢产品储存,这就平衡了生产。
    6.5 基础投入优势:本发明由于生产过程是在海上的载体上进行,即没有陆地上的土地和基础设施投入,也不对陆地造成环境安全的威胁,故基本建设投入、安全、环保投入也极大地降低。
    6.6 运输优势:本发明可以在广阔的海洋里不管何处都可以利用海洋能来生产氢能源等产品,生产的氢能源可以像“商品”一样运输,优势极大。
    6.7 总结:我认为实施综合发电的技术风险小,发电成本就是关键:只要接近风电的发电成本电价应该就是成功。如果成本电价接近火电的供电价格就是胜利,综合发电生产的氢能产品就有极强大的生命力!
    二、 专利技术应用前景及投资效益分析:
    1、 技术前景:前面已讲了,任何单一发电系统,尤其是离岸的海洋能发电系统面临着载体投资大、成本高、输电难是主要的难题。但是本专利通过立体发电、综合发电的设计,实现深海海洋能发电,这样就开拓出一种全新的海洋能开发工艺,技术和成本的优势非常明显。
    本发明通过多种海上发电系统共同发电和氢能转换的技术,简化了海洋能发电工艺,解决了发电存储的技术难题,那么只要发电和制氢系统投入产出合理,本技术就极有生命力,就有望生产出低成本的电能和氢能,将使海洋能发电进入快车道,大规模海洋能开发的时代即将到来。
    2、 投资效益:
    2.1 经济效益:本专利技术采用综合发电的技术,生产出较低成本的能源,可以替代一切海上设施的“油电”等昂贵的能源。
    2.2 社会效益:综合发电和氢能源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社会效益上是十分巨大的,为今后的海上城市、海上加工存储基地、海上各种生产设施、海上军事设施的发展奠定了“能源”基础。
    3、 应用前景分析:本技术的意义在于——在深海里除直接向陆地、人造海上设施和海岛等用户输送电力、淡水以及氢能源以外,还可以在占绝大比例的深海海区,在没有用电户的情况下,实现了海洋能的开发和利用,并通过“氢和氢的化合物”进行能量储存,解决了远离大陆单一的海洋能发电和输电不经济的难题,为陆地生产了可再生的新能源。
    4、 前景分析:本技术不管发电成本高于或低于已知能源发电成本,都是前景无限,分述如下。
    4.1 发电成本较高:假如本技术高于海风电成本(可能性不大),进行氢能转换当然是不经济的。即便如此,对于替代或补充海上小岛、海上石油设施上昂贵的“油电”来说是十分经济,应用前景很好。
    4.2 发电成本较低:譬如低于风电,高于火电供电成本,那么单纯氢能转换是不经济的。但是对海岛、海上石油设施、深海养殖基地来说市场很大。
    4.3 发电成本很低:本人认为综合发电的成本非常有望和火电的供电价格媲美,而且本技术发电价格几乎就是供电价格,这样进行氢能转换就不光是电量调节的手段,而是可以作为生产真正廉价的新能源——氢能而大力发展。
    4.4 海上世界:目前全世界的向海洋发展的势头猛进,例如:海上城市、海上大型娱乐设施、日益发展海上的养殖业、海上大型中转加工基地、海上军事基地、海上石油业、未来的海上采矿业,这一切都需要能源,所以向海洋要能源,综合发电和制氢是一条必由之径。
    4.5 结论:
    不管从能源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发电成本高于或低于已知能源发点成本来看都是前景无限!
    从另一角度来看,世界的电能的使用是直线上升的,火电还是唯一通用的发电形式,但是煤的蕴藏和可持续性是有限的,电价上升被新能源所替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本技术前景更加无限!
    http://blog.tech110.net/?14490/

漂亮的东西,这个一定可以投入生产,我要投资

感谢版主!
我可是一个疾病缠身的老头,除了一脑子技术,什么都没有,我是没办法开发。
海洋能发电中的“海浪波能发电技术”是我的另一个专利——就是周围的几个发电机。
我也想贴出来!但是33页的内容恐怕没人看,有兴趣的人留下QQ或邮箱,发给你们,好吗?

目前海上石油设施、军事海上巨型人工岛(已开建)、海上巨型(万吨级)海上加工船、海上养殖船都已经应用,虽然太阳能、小型风能发电作为辅助能源也应用了,然而大量昂贵的“油电”是主要能源,所以应用综合发电作为【安全】电源配套应用是关键的一个环节。
能源和军事意义巨大。

南海的温差能,海浪能,光能都是蕴藏丰富,虽然风能不是最高,但是综合海洋能蕴藏量巨大,在南海建立成百上千个发电和氢能生产基地,支持南沙的石油和天然气基地、军事基地、渔业和养殖基地建设和发展。

能量转换后的储藏与运输有方案吗?我是个纯粹的科技爱好者,不介意的话,多聊两句?

另外,您说的专利,是注册专利吗?什么性质的专利?技术专利还是使用专利?

能量转换后的储藏与运输有方案吗?我是个纯粹的科技爱好者,不介意的话,多聊两句?】————
能量转换后的产品——也就是氢合金、氢化合物、氢、液氢等。
氢——氢气在生产中的常压存储于几个巨大的浮体中。
液氢——其储存和运输参考天然气的“管状束罐”储存和运输的方法。
氢合金、氢化合物存储和运输简单——氢汽车的氢储存方法,海运至陆地,因为氢能汽车的请也要储存和运输啊。
运输手段应用小海轮短途运输至大陆。

是国内发明专利。
国外专利等转让成功后申请,转让单位(人)4:6分成国外专利权收益。

做商务开发出身的,喜欢多从项目的风险和成本角度问问题,对于设施的产出品:

  1. 氢能 - 储藏的安全性和运输的安全性上如何控制,如果是浮于海上,如何确保氢的稳定性,储藏装置是否带有减震设计?
  2. 液氢 - 我比较认可这种成品形态,但海下运输管道的假设在时间和资金上都是大成本
  3. 氢合物的运输最为直观,如果再近一步转化为可利用能源,还需要相关配套支持

另外,我还比较关注设备生产能源的利用率,是否有现成的已知装备可以完成设计目标?对了,设备的实际大小有多大?图上看起来似乎是个小型海上平台的样子

做商务开发出身的,喜欢多从项目的风险和成本角度问问题,对于设施的产出品】——非常欢迎!致以谢意!
氢能 - 储藏的安全性和运输的安全性上如何控制】——其应用的完全是陆地上的现成的技术,譬如:发电厂的制氢技术。但由于是在海上生产,安全等级只能降低。
如果是浮于海上,如何确保氢的稳定性】——其实单一的氢是稳定的,按氢能生产的安全技术要求即可保证。
储藏装置是否带有减震设计】——不需要,因为巨大的海上载体,在台风中就像巨轮一样的稳定,加以周围的海浪发电机已经吸收了巨浪的部分能量,波高已经降低,所以在台风中要比巨轮稳定得多。
2. 液氢 - 我比较认可这种成品形态,但海下运输管道的假设在时间和资金上都是大成本】——在陆地上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液化气运输一样的方式,由于液氢的成本每立方只是店家的1/3左右。在推广氢能源汽车的技术中有介绍。
3. 氢合物的运输最为直观,如果再近一步转化为可利用能源,还需要相关配套支持】——氢金属也是代替单一氢能的技术,可以储存和释放几百倍体积的氢气。这在氢能汽车推广中是成熟技术。
另外,我还比较关注设备生产能源的利用率,是否有现成的已知装备可以完成设计目标?】——对于利用率是在成熟技术应用和推广中不断的提高中,我们可以根据几种技术的现有资料中了解,不过其效率涉及条件很多,并不是影响成败的根本。但有一点这种立体综合技术的成本肯定要比单一技术要低。
对了,设备的实际大小有多大?图上看起来似乎是个小型海上平台的样子】——根据可利用的能源种类和设计的规模来确定大小,应该越大越好,最少要大于直径200米为宜。
仅供参考,不能为据!谢谢!

虽然能源不是我擅长的领域,但老实讲,这种新科技的应用,如果想报效祖国的话,走国家科研机构,如果可以进星火计划,或者是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话,还可能得到足够的资金进行商业开发和应用,但真到了应用环节,如果没有过硬的政府渠道,是很难投放使用的,咱们的政府是个复杂且庞大的利益机构,并不是那么容易可以分一杯羹出来的,反而倒是跟国际上一些专注海洋开发和环保或能源型企业谈合作进展会更快一些。但是,200米直径的平台按说已经不小了,停靠直升机,小艇和潜水作业装备,还有员工区,工作区,动力设备区和必要的物资储备区域应该都够,我估计把这些都计算进去,建造成本还需要提高30-50%。
对了,你的平台是浮水式的,需要下锚,作业海域是否受限制?我看到有盐差和温差发电系统,那肯定是针对近海作业了吧,而且必须是有入海口的水域,那你的设施有移动能力吗?自己有移动装置,还是靠其他船舶拖拽?或者可以组装、拆卸(似乎不太可能,毕竟是这么大的玩意儿)

@xpoy 来一起参与讨论吧,我觉得这东西有的研究,至少可以放到游戏里,我想知道,TA是否支持一个单位同事挂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金属转换器的脚本?现实中能否实现我们不好妄猜,但游戏里至少能做出来这个综合经济单位,集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的资源收集,金属转换,以及能量储藏,甚至战略设施,比如飞机修理平台,鱼雷防御装置和声波探测以及海上火控中心,还有海上反核发射井?这东西野心很大呀

虽然能源不是我擅长的领域,但老实讲,…。可以分一杯羹出来的,反而倒是跟国际上一些专注海洋开发和环保或能源型企业谈合作进展会更快一些。】——
您说的极是,但我是一个退休的老头,一身的病,根本不出门,所以很消极,只能在网上“忽悠”而已。如果您有渠道可以继续进行,可以分享4、6分成效益。
但是,200米直径的平台按说已经不小了,…。我估计把这些都计算进去,建造成本还需要提高30-50%。】——
实际上是看菜下饭,发电种类(决定于海区)、总功率和功能设置所决定,因为海上的大型功能设施都被各行业考虑了,包括军工,尤其在南沙意义重大。
至于造价,我觉得轻质混凝土模块组装式的载体组成的框架式的结构上造价不应太高。(我不是这方面专家),但有资料显示海上大型平台每平小于6000元,还不是框架式结构。
对了,你的平台是浮水式的,需要下锚,作业海域是否受限制?我看到有盐差和温差发电系统,那肯定是针对近海作业了吧,而且必须是有入海口的水域,那你的设施有移动能力吗?自己有移动装置,还是靠其他船舶拖拽?或者可以组装、拆卸(似乎不太可能,毕竟是这么大的玩意儿)

来一起参与讨论吧,我觉得这东西有的研究,至少可以放到游戏里,我想知道,TA是否支持一个单位同事挂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金属转换器的脚本?现实中能否实现我们不好妄猜,但游戏里至少能做出来这个综合经济单位,集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的资源收集,金属转换,以及能量储藏,甚至战略设施,比如飞机修理平台,鱼雷防御装置和声波探测以及海上火控中心,还有海上反核发射井?这东西野心很大呀】————
强烈支持!
这个技术就是一个新思路,非常适合“游戏”,扩展思路,形成一种“认知”,那离现实就不远了。
谢谢!
如果把我的另一个专利用进去——就是海洋能中的海浪发电,具体的讲就是海浪波能发电,就是在海面下的那个发电技术。什么自行船,自行潜艇啊!…。就丰富多了。
就是用了“可变翼技术”——可以将海浪上下的波能转变为一个定向的水平力。

了,你的平台是浮水式的,需要下锚】——对!
【作业海域是否受限制?】——
理论上只要非传统渔场、军事禁区、只要是多种海洋能丰富的海区就可以啊!当然要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了。至于公海就不懂了。
【我看到有盐差和温差发电系统,那肯定是针对近海作业了吧,而且必须是有入海口的水域】——
近海难得可以有盐差和温差发电系统都存在。
我基本的思路是远海,因为远海是海洋能应用的“空白”,浩瀚的海洋能源利用,没有近似技术的竞争,老百姓的话就是没人搅和。
也是容易找得到海洋能的富集区:在“洋流”海域上,找得到很多海浪能资源丰富海区,海浪能丰富风能自然也丰富,因为风是浪的起源;如果纬度低海温高,就可以实现温差发电;进一步进行海底打“淡水井”,哈哈!那就发财了。
另外一点,盐差发电是通用技术,在河口附近,而且开发涉及的环保、人文和地理等等制约很大,非本技术所涉及。
所以对“近海”的本技术,我认为在综合发电里的比重较小,很难会同时有在一个海区都存在的机遇。但是无论近海或远海可能会存在海底表面或海床下面的(古代遗留下)“淡水湖”资源,这样就有可能降本技术发挥的极致。
【那你的设施有移动能力吗?自己有移动装置,还是靠其他船舶拖拽?或者可以组装、拆卸(似乎不太可能,毕竟是这么大的玩意儿)】——这是很简单的问题,首先,本技术是整体在海上组装而成,拖轮拖出港口。
因为海浪发电、风能发电和光能发电是不会休息的,发出的电对于带动螺旋桨是绰绰有余的,所以电力推进机构既简单,又可靠是没问题的。

楼主何不把帖子转发到百度科幻吧,或者松鼠科学会这些相对科技爱好者集中的论坛去讨论,毕竟天下会还是以游戏玩家较多,我们很多成员还都是高中生而已(虽然也有几个像我这样30多岁的大叔)

利用这个个平台进行海底的锰结核的开采和储备。

其实TA、最高玩家群体已经大部分成为大叔了……
30-35岁应该是最多的……
TA都出来十几年啦……

我也是无意闯入的,我不是游戏的爱好者。
是一个痴迷于“发明”的老头。
我主要是推广和转让我的技术而已。
谢谢你们的关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