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义为什么在中国失去市场?

了两天,有点累,哈哈

科学主义的文化属性与历史渊源

一般认为科学主义的首创是笛卡尔。笛卡尔的论点大致是这样:(一)科学是永恒的真理。接受传统规范的唯一理由不过是,在我们在一切实践领域还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的限度内,按照传统规则和基于经验的作法来生活是慎重的。(二)科学知识的确定性(certainty )在于它以主体中的明白清晰的观念为基础;这是知识的阿基米德点。(三)自然科学之所以是客观实在的正确表象,是由于科学方法的应用。

反对把自然科学看做文化中价值最高部分的哲学家把他们所反对的看法称为“科学主义”(scientism),加以贬斥。 但也有些人不用这词,而恰当地把这种看法叫做认识论的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m )和本体论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罗蒂的著作《哲学和自然之镜》(1979年)出版以后,基础主义成为众矢之的。人们纷纷把当代西方哲学的走入死胡同,归咎于笛卡尔首创的基础主义。20世纪的哲学家很少完全接受科学主义。他们首先否认科学是永恒真理,而认为它是猜测的知识或得到验证的假说(卡尔纳普);科学的合理内容不过是经受住反复检验并且通过和其他竞争假说的比较才暂时被接受的(拉卡托斯);只是整个科学可以说得到了证实,任何个别部分都可能被证伪,但通过内部调整,整个科学仍会被接受(奎因)。否定笛卡尔第一论点的哲学家往往也否定确定性论点;不过不少经验论者仍能以感觉经验的确定性代替理性直觉的确定性。至于否定科学知识可解答一切人生问题的人就更多了。但是,只要当代哲学家继续赞同笛卡尔的表象主义并且相信科学方法,他们就是认识论基础主义者,例如皮尔士、罗素、波普、卡尔纳普、拉卡托斯和奎因都是这样的基础主义者,因此他们的观点被反对派贬斥为科学主义。在30—40年代,自然主义流行于美国,其主要代表为杜威、桑塔亚纳(Santayana )和科恩等。 较近时期的代表人物则有纳格尔(E.Nagel)和胡克(S.Hook)。以后自然主义被分析经验论取而代之。但是它提出的“科学方法的连续性”问题,仍为当代争论的焦点。自然主义析经验论都可算是科学主义。

现在,我不想去说明科学主义的详细定义,也不想说明科学主义是好是坏。反正今天科学主义已是世界重要思潮,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我想的是,科学主义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市场?个人认为:

首先,受制于犬儒主义的盛行。

20世纪是中国发生巨变的世纪。与历史上的保守相反,中国近代变革的进展之迅速,让人头晕目眩。在20世纪就要到来的1898年,发生了短命的戊戌变法。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共和。随后中国以后的变革则更加剧烈,最后终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早于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早于苏联。在短短1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既说明了中国人在不断地进取,也说明中国人缺少稳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随着不断发生的动荡和进步,中国人的思想异常活跃。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主义和思想都进入了中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影响。与此同时,传统的中国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也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这么多的变革和主义,不仅使民众无所适从,就是专门从事研究的学者们也难以消化。在各种主义和哲学像走马灯一般轮换的时候,只有一种哲学——犬儒主义留在了岸上。

在战乱之中,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有知识的人,而是跑得快的人。而在准乱世中胜出的也不是智者,而是善于见风使舵的人。于是,适应环境成为最高的智慧。大部分中国人是从未面对过现代社会中那么强大的经济诱惑的,普通的中国人无法衡量这些财富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的价值大小。所谓“女人无所谓正派,正派是受到的引诱不够;男人无所谓忠诚,忠诚是背叛的筹码太低”,无论够与不够、低与不低,这里是存在一个比较标准的。而当时的国人却找不到一个合理的比较标准,经济的诱惑力开始在这个社会中鼓动:无论是婆媳矛盾、家庭矛盾、社会矛盾,很多时候道德都丧失了起码的约束力量。而基本的犬儒主义时期出现的道德观念的扭曲因此被进一步加大,圆滑被当作成熟,这个社会不是变得很可怕了吗?把信仰固定在拜金主义无疑是可怕的,而迷信的开始盛行也并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学子都跑到北京的卧佛寺为了一份offer去烧香,想想都毛骨悚然。

犬儒主义不一定表现为冷嘲热讽,也不一定表现为消极。犬儒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放弃原则或者根本没有原则,一切以利益为转移。了解马基雅维里的生平和思想,有助于我们对犬儒主义的认识。马基雅维里生活在15和16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那时的意大利四分五裂,外国雇佣军横行,而有些领土直接处于外国的统治之下。在这样的乱世之中,从事政治学研究的学者能够做的“有用”的事情,就是引起意大利境内各小国君王的注意,为他们出谋划策。马基雅维里在《君王论》中摈弃了一切道义原则,集中论述了一个政治家怎样才能成功:用一些注定要失败的方法追求政治目的,那是一种徒劳,如果目的是好的,那我们要选择足以胜任的手段去完成它。不过这门科学一经成立,它对于圣贤之有用,正如它对罪恶人之有用一般。怎样成功呢?马基雅维里说:如果想要保持自己的权势,必须学会不做好事,而且当他学到了这种本事之后,要懂得依情况的需要,去应用这种本事和不应用。至于做坏事,马基雅维里告诉我们:加害于人一定要一次完成的;这样,受害者尝到的痛苦比较少,冒犯感也比较少。给人的恩惠应该一点点来,这样,人们更能感受到恩惠的好处。

在中国,了解马基雅维里的人不很多,但无师自通,达到和超过他的人却比比皆是。各种权威主义者,其实就是中国的马基雅维里。当然这里还有“精英”出于目前社会状况而进行的推广。

而极端的犬儒主义者试图解构科学的传统形象,他们声称: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或在整体上是社会利益、谈判协商的事情,或者是制造神话、生产记叙性铭文的事情;诉诸“事实”、“证据”或“合理性”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的谎言,以掩盖对这个或那个被压迫群体的放逐;自然界“在构造科学知识时,只有一种很小的、非实在的作用”;科学中理论命题的有效性,“丝毫不受事实证据的影响”。根据这种新的看法,科学不仅没有任何特殊的认识论上的权威性,也没有任何独特的理性方法,它像所有受目的驱使的“探究”一样,确实只是一门政治学;科学只在一种意义上成为例外,那就是:它是人类团结一致的榜样。

对于推崇目的论的,对科学充满偏见的犬儒主义,能指望它与科学主义和平相处吗?我看不能。
其次,科学主义与宗教的矛盾日益加深。

20世纪是宗教死而复生的世纪。二战后,世界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同时精神文明却跟不上,文化与丰富的物质严重脱节。二十世纪下半页,民族主义、后现代、朋克,这些反传统的东西曾经占据了人们的理想,人人都相信他们以这些思想为武器,可以解构一个旧世界,这些就世界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这些存在种种问题的想法,最终随着冷战的结束而失去了大众的关注。科技的发展,全球化,世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相互依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多元化,社会关系慢慢的退居次要地位,个人自身成为思想关注的核心。人的精神世界日益空虚,没有接受科学启蒙的人们纷纷寻求宗教的精神保护,由此造成了世界范围内各种宗教的复兴。同时,现代文明的环境污染,也助长了宗教的复兴。在中国也是如此。

科学主义反对宗教的复兴,同时也坚决反对污染环境、竭泽而渔的滥用资源。但是大众却倾向于把环境的恶化归功于科学的发展…… 一时间,科学与宗教重整旗鼓,两军对垒,销烟四起,在21世纪决一雌雄。

我不认为在21世纪宗教会衰落甚至消失。因为现代文明无法解决的很多问题,宗教暂时不会受到绝对的威胁。如果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不到落实,环境污染得不到制止,科学主义就无法形成对宗教势力的优势。
中国的科普工作的退步以及科学精神的缺失,工具主义的泛滥

对祖国新一代的儿童进行有意识的科学启蒙,不仅是为了培养科研突破的生力军,更是为全社会科学意识的确立做准备。科学启蒙的目的是把科学的种子植入孩子的心灵,使以他们为主人翁的那个时代具有科学意识。科普的目的一方面在于端正并深化国民对科学的认识,激发人们对科学的感情和信仰。另一方面,为儿童科学启蒙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国的科学启蒙和科学普及曾经有一个黄金时期,也是科学主义在中国有较大发展的阶段。但是社会对科普工作不重视,太不重视了。于是进入21世纪,中国的科普工作几乎消失,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日薄。科学主义如果脱离了科学普及的大环境,必将衰退。

只有当科学家具有科学精神,认定自己的研究是一种自由而高尚的的事业时,才会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地探索,而不会靠欺诈等手段来骗取一时。所谓科学精神即是追求真理的精神。以科学精神为指向,科学技术成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效益。然而,科技活动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让人们对科学和科学家产生视若神明的信任。随着高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国强调抢占科技制高点,使得科学精神分裂,工具理性超出它自己的作用范围,向经济,政治,文化,道德领域扩张。科学技术的力量取代了科学精神——对真理的追求。工具理性已渗透到当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导致人的思维程序化和大众文化功利化。教育决策者在制订教育政策时,优先考虑的是教育的经济,政治功能,追求的是教育对社会物质利益,忽略了科学精神的教育。国家层面的教育功利主义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里,在心理层面主宰了科研行为。当社会给予从事科学探索活动的科学家以较高的物质回报时,以现实功利为直接目的的人就会被吸引到科学工作上来,功利的追求就难免要产生失范行为。这,沉重打击了科学主义。
结束语

科学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和权威是不可以质疑的。因为离开这样一种精神社会就会走入黑暗和专制。因此他们依赖科学进行思维和批判。他们抗逆思想垄断和专制,强调理性与质疑,蔑视宗教与迷信,推动进步的政治实践,尊重个性和人权。尤其在21世纪的今天,他们担忧由于宗教而引起的世界危机。科学主义认为可以建立一种人文主义的理想,道德,伦理和价值观。他们提倡人类尊重异族的文化特征,宽容不同的思维方式。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自笛卡尔开创现代社会之后的21世纪:在西方世界,科学与宗教共存,法国启蒙与英国启蒙的意识共存。在中国,儒家经典与理性波普共存。而21世纪的人,必须选择自己的立场。

[ 本帖最后由 响尾蛇 于 2008-1-28 06:10 编辑 ]
无标题.jpg

现实情况正是如此

现在人的想法几乎都只有钱字了。。。
我觉得是我国教育的问题。。还好我小时候笨蛋一个,没有受太大影响。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テ彩| 六合投テ注| 网络赚钱去SO娱テ乐テ城:顶级信用テ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犬儒主义是个什么鸟
在戈尔巴乔夫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后 苏联解体

真正的科学主义者,精神都是不正常的
这是个例子
http://zhihuiguan.com/bbs/read.php?tid=22655

LS那个例子,似乎跟科学主义不搭边。

edit:
我感觉来说,在那个例子里面,是某个人提出了一种对世界的另外一个角度的认识,而其讨论的内容仅仅是为他的看法做基础罢了。并不是说,这种理论能够解决任何实际的问题。

[ 本帖最后由 sulbon 于 2008-1-26 14:56 编辑 ]

其实道理很简单。

社会的各种思想应该达到一个大致平衡,相互制约的状态。如果失衡,社会就会生病。

[
很多正常人该有的信仰,或者是一楼所说的"传统规范",跟科学方法几乎不沾边,也和经验有所矛盾

意义和价值不符合奥卡姆剃刀

自由意志,几乎等同于说人有能凭空制造动力的灵魂

现在,过去,未来的区别,不符合实验已证明的,相对论中时间的相对性

[ 本帖最后由 asasaass 于 2008-1-26 15:49 编辑 ]

楼主讨论的是,科学主义与社会的健康发展。这个似乎也就讨论那么多就够了。

———————
关于自由意志
———————

似乎理解LS的意思了。

科学主义:坚信所有事情都有一个符合现今科学体系的解释。对所有现象都尝试使用科学加以解释和推导。
然后就是自由意志这一块。根据科学中关于人的思想的解释,认为人的思想和感情就是大脑之中某种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都是有因有果的。我们认为我们所拥有的【自由意志】,实际上在某个更低的层面上仅仅是某个系统(我们的大脑)对某种刺激的必然反应罢了。
既然我们的【自由意志】可以被科学所预测,那就不是【自由意志】了,而是必然事件。

再进一步,根据科学原理,世界上任何东西的变化都是有因有果,具有唯一确定性。也许,位于某个维度上的某种存在,在观察我们现在的世界的时候,就是这样认为的吧。

但是问题在于,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个世界当中,而我们【假设】能够用来预测未来的某种装置本身也是未来的缔造者之一。这个装置需要对整个世界中普遍联系的各种元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存储,其复杂度应该远远大于我们整个世界。因此,这样的机器是不可能存在的。科学家们关于这个玩意的探讨,仅仅限于理论而已。

“科学”也可以是一种信仰,甚至在一个时期里“共产主义”也成了一代人的信仰:L:L:L

[
现今的科学知识都是在科学主义立场下推导出的,而且科学知识与伦理的冲突当然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关

[ 本帖最后由 asasaass 于 2008-1-27 10:47 编辑 ]

一个封口的盒子,它里面所装的物体是确定的。但是我们打开盒子去看里面究竟是啥东西,对我们自己来说,是存在意义的。

[
你已经说那是确定的,说明你承认认知与事实不是一回事,可自由意志要求的是客观事实的不确定,而非主观认知上的不确定

您这样还不如像唯意志论那样,认为在自己相信一个东西存在前,它是不存在的:lol

[ 本帖最后由 asasaass 于 2008-1-27 12:36 编辑 ]

:L :L :L

话说,能否普及一下自由意志是啥意思

[ 本帖最后由 sulbon 于 2008-1-27 13:16 编辑 ]

asasaass,够了,你只上在显示你的口才而已,对于什么是科学主义你都搞不清楚。

[
一个人想要做什么,某种程度上最终是由他自己,而不是其它因素决定着

[
《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
“科学主义:指一种认为科学是惟一的知识,科学方法论是获取知识的惟一正确方法的观点。每一件事都应当用科学理论来理解和解释,其他研究领域,包括哲学、艺术、历史、宗教、道德和社会科学,要么被同化为科学,要么就作为知识的来源而被排除在外。科学主义否认这些领域具有独特的方法论,并且在许多形式中拒斥美学知识、道德知识或宗教知识的存在。那些坚持认为存在一个自主的人文知识领域、科学方法论不适用于这些领域的哲学家反对科学主义并经常贬义地使用这一术语。”“科学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理想主义,因为它把宇宙和关于它所说及的托付给一种类型的人类知识。”

我想我所使用的是这一定义

PS:为何用Britney Spears作头像?我不喜欢那个歌手

[ 本帖最后由 asasaass 于 2008-1-27 14:39 编辑 ]

[
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那东西说了什么?就几句话就概括了科学主义的全部?要知道,科学主义在西方有很多人反对的,所谓西方哲学辞典就是这些人编的东西。

自从C.P. 斯诺、萨顿诸人倡言科学与人文已形成两种文化以来,几十年倏尔过去,论者自论之,科学与人文的歧异,却似乎有增无已。1986年的《威尼斯宣言》称:“研究自然体系而形成的世界观,与人文学术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之间,呈现重大歧异,对人类生存已构成威胁。”

此种分歧与危机,不仅表现在外部,即科学共同体与人文共同体之间难以交流,而且更深刻地表现在内部,即科学作为求知体系,其客观基础与主观的人文历史因素之间的张力已经表面化,而使科学的理性基础受到质疑。尽管近年来人类的技术力量呈空前的膨胀式发展,然而科学的自信,科学在学术中的尊严,却已空前低落。十九世纪对科学文明进步的信念,以及本世纪中期以前对科学可靠基础的信心,皆已受到种种批判而发生动摇。

人文价值不仅在科学的理论构成之内,而且可以说,科学本身原是一种人文理想。科学不是自然的产物。在自然演化中,不可能自发产生科学。科学是文化,而且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不仅科学本身原是一种人文理想,而且科学理论的建构,亦必以基本的形上学前设(如自然规律性、齐一性等)为必要条件。此外,科学理论的建构,往往以美学理想或本体论理念为出发点或启发动力。再者,科学共同体所遵守的规范体现某些伦理价值,以及诸如此类,也是科学中的人文理想,此处不遑多论。人文价值对于科学理论的关系,有二特点:既开拓又限制理论的视野,既可有益又可有害;常以潜前提或背景知识的形式影响理论,鲜有作为公理或辅助假说而纳入公理体系者。

我就喜欢她,你不喜欢也没关系。